RNAi抑制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黄斑是人视觉最关键、最敏锐的部位,多种原因均可以导致黄斑部病变,如光损伤、炎症、外伤、变性、肿瘤等等,常可致不可逆转的视功能障碍。如:老年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 PM)、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ICNV)等等,这些疾病引起眼底改变的病理基础就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生成,若不加以干预治疗,最终发展均会导致严重的视功能的损害,致盲率很高。黄斑部发生变性时,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ruch’s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以及视网膜外层的神经细胞均发生变性,直接导致视网膜组织细胞慢性缺氧、缺血而致使细胞变性、萎缩等,并使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基底膜以及Bruch’s膜发生萎缩或增殖。由于脉络膜微血管发生了病变,破坏了RPE的屏障功能和吞噬功能,从而破坏了对视网膜内层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严重影响视功能。黄斑变性的主要眼底表现为色素脱落或色素增殖、硬性及软性玻璃膜疣(drusen)、渗出、水肿、出血以及最终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CNV)。在关于触发CNV的众多机制中,主要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th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及粘附因子(adhesionmolecule, AM)等等,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anti-angiogenesis factors)之间的失衡尤为重要。VEGF是一种分泌性蛋白质,它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引发炎症,诱发新生毛细血管生成。VEGF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体内的多种组织结构中,如大脑、肝脏、肾脏及眼部等等,其中在眼部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内皮细胞均存在VEGF,这对维持眼部血管完整性起了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眼部组织中VEGF蛋白或VEGF蛋白的mRNA的表达水平很低,但是在缺血、缺氧、炎症等应激情况下,VEGF的蛋白与mRNA的表达水平均会明显增高,从而诱导病态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在机体组织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VEGF起主要作用,VEGF的过度表达会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众多的学者在研究针对黄斑部CNV的治疗药物时,都不约而同的将VEGF作为潜在的治疗目标,比如以VEGF适配子形式出现的哌格太尼(Pegaptanib)或者以抗VEGF抗体片段形式出现的兰尼单抗(Ranibiumab)等。当前,针对VEGF的抑制剂,主要有以下这些:Pegaptanib、Ranibiumab、Bevacizumab、VEGF-trap、KH902等,虽然这些药物对眼部的新生血管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由于病灶处局部微环境的病理变化导致VEGF持续分泌,而以上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后不能长期在患部存在,即使应用了各种药物缓释技术,仍无法达到长期抑制VEGF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药物与VEGF结合属于抗原抗体反应,则必然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生成,由于这些复合物的代谢较为困难,可能存在加重drusen的危险。所以我们认为,抗VEGF药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局部中和病灶处产生的VEGF,而不能抑制病灶处VEGF因子的继续生成,因而无法避免CNV的复发,理论上来说,抑制VEGF的产生将比降解它更有利于CNV的治疗。当前针对CNV的治疗,除了上述的抗VEGF药物,另一经典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维替泊芬-PDT于2000年正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黄斑区的CNV,此种方法是采取静脉内注射光敏剂-维替泊芬,而后其与血管内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聚集在眼部病灶新生血管处,再用一种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眼底病灶,照射范围稍大于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所确定的新生血管范围,光敏剂受激光激发后可以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强活性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自由基等细胞毒性物质,并直接作用于CNV使之破坏,并促使局部微血栓的形成,从而使病灶处新生血管发生闭塞,最终导致新生血管萎缩。PDT可以有效的封闭视网膜脉络膜的新生血管,虽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基本没有损伤,但可造成局部组织缺氧;PDT疗法也有其局限性,只能封闭已经形成的新生血管,且病灶区治疗后有可能产生瘢痕。尽管PDT为CNV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然而同抗VEGF药物一样,也存在病变区CNV的复发问题。因此,治疗并预防黄斑区CNV恶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的降低VEGF的产生,从而抑制CNV的形成,以及改善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循环。随着对眼部的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成为目前较具潜力的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对策,尤其是近10年来兴起的核糖核酸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不但为研究生物体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等功能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在基因治疗方面,RNAi是沉默特定基因的强有力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RNAi由一种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听介导,是引起生物细胞内特异同源靶基因转录后沉默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siRNA由21-23个核苷酸组成,为RNaseⅢ裂解外源或内源性长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 dsRNAs)分子所形成。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研究方面,以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基因,对体外合成的siRNA或dsRNA进行,结果显示,相应的siRNA可明显降低VEGF或VEGFR的表达水平,减轻VEGF对新生血管形成的诱导作用,抑制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但体外方法无法大量合成siRNA或dsRNA,而且siRNA不稳定、细胞通透性差、需反复使用,使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普及应用。目前,激光诱导大鼠CNV模型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CNV制模成功的关键在于Bruch’s膜的破裂:CNV是脉络膜的新生血管通过破损的Bruch’s膜生长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因此如果激光能量过低而不能击穿Bruch’s膜,或激光时功率过大,导致视网膜组织破坏而瘢痕化,都不能形成有效的CNV模型。目前通常是根据操作者的经验(观察激光斑有无出血、气泡等)来判断Bruch’s膜是否被击穿,因此CNV模型成功率都不高。3D-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问世以来,为视网膜的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断指标,快速无创,且可清晰显示包括Bruch’s膜在内视网膜横断面各层结构,与传统的时域OCT相比,频域OCT具有高分辨率成像和实时动态的优点,还能清楚的反映出CNV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的结构关联。可否利用3D-OCT直视下引导激光诱导色素大鼠CNV模型,从而相比于传统肉眼下CNV造模,显著提高CNV模型制备的成功率呢?本研究拟采用Long-Evans色素大鼠,以其VEGF的mRNA调控区为靶基因,构建能表达作用于调控区的长发夹dsRNA(long-hairpin RNA,1hRNA)的质粒,并注射至正常色素大鼠玻璃体腔内,然后对接受质粒注射的大鼠进行3D-OCT引导下激光诱导CNV,研究VEGF mRNA干扰质粒对CNV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玻璃体腔注射质粒后,能否在大鼠体内表达形成特异性的1hRNA,并观察此质粒对大鼠CNV的形成是否有抑制作用,期望通过沉默VEGF-mRNA的调控区来降低VEGF的产生,同时破坏mRNA的稳定性,达到抑制眼部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该方法能克服体外合成siRNA的诸多不足,为治疗应用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同时,将为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后得到如下结果和结论:第一部分:VEGF基因RNA干扰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干扰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RNA表达的重组质粒,为进一步研究该RNAi质粒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Long-Evans大鼠VEGF为靶基因,以pcDNA3.1为质粒载体,设计3组针对VEGF基因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序列,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入载体pcDNA3.1中,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cDNA3.1-VEGF-LH1、 pcDNA3.1-VEGF-LH2和pcDNA3.1-VEGF-LH3,并用DNA直接测序法和双酶切法鉴定构建的重组质粒。结果DNA测序证实克隆入载体pcDNA3.1(-)中的序列正确,双酶切、PCR结果显示有目的片段的释放,证实RNA干扰序列正确插入载体pcDNA3.1(-)。结论成功构建针对VEGF基因的RNAi质粒pcDNA3.1-VEGF-LHl. pcDNA3.1-VEGF-LH2和pcDNA3.1-VEGF-LH3,为进一步研究该RNAi质粒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3D-OCT可视引导激光诱导色素大鼠CNV模型目的在3D-OCT可视引导下,采用氪红激光诱导色素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模型,观察大鼠CNV模型成功效率。方法24只Long-Evans大鼠随机分2组,每组12只。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进行氪红激光诱导大鼠CNV:A组为对照组,非3D-OCT引导;B组为实验组,即在3D-OCT可视引导下行激光诱导大鼠CNV模型。A组在视乳头周围I-2PD处予氪激光8点,激光时肉眼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或少量出血。B组在眼底激光光凝的同时,以3D-OCT同步扫描,选择Bruch’s膜被击穿处光凝斑8点。光凝3周后行眼底照相、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及3D-OCT检查,比较两组大鼠CNV模型的成功率。结果光凝后3周,观察到A、B两组视网膜水肿均基本消退,可见灰白色激光斑、少数出血斑周围见黄白色渗出物,荧光素渗漏。其中A组可见57点出现Bruch’s膜破裂、38点出现CNV,B组96点激光斑Bruch’s膜均破裂、73点出现CNV。χ2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ruch’s膜破裂与CNV出现率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64。结论成功诱导CNV模型的关键是Bruch’s膜的破坏,3D-OCT直视下引导氪激光诱导为实验性CNV模型能提高模型的成功率,也为进一步研究RNA干扰质粒在色素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第三部分:PNA干扰质粒对激光诱导色素大鼠CNV形成的抑制作用目的验证RNA干扰质粒对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24只Long-Evans大鼠随机分2组,每组12只。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A组为空白对照组,在3D-OCT引导下行氪激光诱导CNV; B组为实验组,右眼玻璃体腔注射RNA干扰质粒后,在3D-OCT引导下行氪激光诱导CNV。在视乳头周围1-2PD处予氪激光光凝,激光同时3D-OCT同步扫描,选择Bruch’s膜被击穿处光凝斑8点。光凝3周后行眼底照相、3D-OCT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大鼠CNV模型的成功率。结果3周后,A组全部96点激光斑均出现Bruch’s膜破裂、68点出现CNV, B组96点Bruch’s膜破裂、19点出现CNV。χ2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NA干扰质粒能够有效的预防动物模型CNV的形成。
其他文献
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理想与教学使命。自主学习,区别于他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掌握科学方法,进
微博是目前互联网应用领域发展最迅速、使用最广泛的新应用之一,从2006年twitter网站在美国上线到中国诞生一系列的微博网站,再到2009年之后新浪微博风行中国,这种简短、便捷的
目的:本课题采用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症,通过大椎穴刺血拔罐疗法,与口服药物组对照,并观察研究时段内患儿体温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患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希望建立起一套能够适用于我国医院发展现状的、便于实际应用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制定出评价指标、指标权重,最终构建定
目的:从不同方面综合探讨补肾强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观察,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的产生机理,初步评估补肾强督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残余
当用不同施工时期采集的地震剖面对同一地区进行综合对比解释时,可能会遇到相交剖面产生闭合差情况。通常这些闭合差是由于激发因素、接收条件的不同,导致交叉点上振幅、时间及
目的 研究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大肠癌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后一个诗歌流派,九叶诗派诗学追求是十分自觉的,其诗学理论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有益成分,又结合中国新诗传统,汲取了现实主义诗学中的合理因素
Mother Carey’s Chickens为儿童文学。在翻译原则上,选择我国传统译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信达雅”不仅是翻译标准,也体现了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可
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性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偏头痛发病率为8.4%-28%,终生患病率达到14%,约23%的家庭至少有一名偏头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