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言小说中的女鬼形象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向明先生认为,鬼信仰在人类文明之初已蔚然成风,体现着原始人类的审美方式与思维习惯,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构成、思维方式。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没有鬼魂叙事,文学将蒙受巨大损失。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女鬼在鬼魂叙事作品中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出现。本文主要以明代文言小说中的女鬼形象为切入点,探讨明代社会特有的时代风气、文学观、女性观,及女鬼形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蕴。绪论。概述本论题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的创新点和意义所在。第一章女鬼形象溯源。阐释鬼的内涵,梳理明前小说的女鬼形象。首先,参照古今书籍对鬼的界定,结合鬼信仰的产生,将“鬼”定义为人死后灵魂的代称,具有赐福、致祸的超自然力量。其次,对明前小说的女鬼形象进行梳理,简单分析女鬼形象的起源、发展、流变,以此作为研究明代文言小说中女鬼形象的基础。最后,对前代小说的个别女鬼形象进行分析。第二章明代文言小说中女鬼形象的文化背景。依据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经济变革、哲学思潮、文学面貌三个方面,阐释明代后期文言小说女鬼形象成因。首先,从经济的角度看,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金钱利益、物质享受被追捧,重利轻义蔚然成风。其次,从哲学思潮的角度看,明中叶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狂飙突进,女性的才华、情欲、对爱情的追求被肯定。最后,从文学面貌的角度看,万历以来,小说创作展现出新奇、通俗化的风貌,明末社会又经历了入清的时代巨变,文士创作具有娱情与教化的双重心态。第三章明代文言小说中女鬼形象的类型。根据女鬼与人的互动方式,将其分为报恩型、复仇型、求爱型、祟人型女鬼,在此基础上研究女鬼形象的文化内涵。女鬼的复仇行为与报恩行为都统摄在“重利轻义”的“利”之下,因利被害,从而复仇,以利诱人,实现复仇,报恩与报怨趋向功利化。此外,女鬼为爱舍生忘死,大胆诱惑男子,注重满足情欲,求爱与祟人的行为都统摄在“欲”之下。第四章明代文言小说中女鬼形象的文化内涵。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女鬼形象塑造的影响,分别从自然观、养生观、伦理观、命运观四方面分析女鬼形象所呈现的文化内涵。首先,通过对女鬼形象的刻画,反映了鬼魂崇拜的原始信仰。其次,通过对女鬼形象的刻画,反映了阴阳和合的道教思想。再次,通过对女鬼形象的刻画,反映了重亲情、尚人伦的儒家思想。最后,通过对女鬼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因果轮回的佛教思想。结语。总括明代文言小说中女鬼形象的研究重点及其研究价值,指出本文的缺陷。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安全监管手段和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迅速变化的复杂安全生产形势这一局面,文章从国家层面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计算机化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了建模方法,提供了基于.NET技
海啸是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简要介绍了海啸的成因、分布、量度、传播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并就国际及我国如何加强海啸监测,联合建设预警预报系统提出建议.
第一部分: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方法学研究目的建立188Re标记锡硫胶体的方法,并研究其稳定性和颗粒大小。方法1.标记药盒法:(1)改变加入硫胶体药盒(SC kit,供99mTc标记用)的188Re
目的检测经137Csγ射线辐照红细胞悬液后淋巴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Bcl-2/Bax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Fas-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FasL-FITC、Bcl-2-FITC、
什么是定作人的安全保障义务以及定作人违反该项义务应承担何种责任近年来成为民法学界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应结合定作人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进入了腾飞阶段,而这些都要依赖于电力的供应,当今世界,电能已经成为了保障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旦出现电力配电线路运行故障,将
[目的]为毛坯钻石准确估价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方法]本文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即从研究钻石价值链入手,以成品(抛光)钻石的分级体系为基础.[结果]建立了针对估价需求的毛坯钻石
<正>Wuhan, Hubei地点/湖北武汉设计/2009-2016年/竣工/2016年Design Stage 2009-2016Completion 2016业主武汉天河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单位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规划设
融合蛋白技术是在现今成熟并且应用广泛的生物工程手段,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的促凋亡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在癌症研究和肿瘤基因治疗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本课题构建两种促凋亡
最新的道德心理模型认为道德情绪在道德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内疚是指个体产生了危害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并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