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什·却尔济是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东蒙古喇嘛教高僧。他翻译的《目连救母经》现发现五种不同版本的木刻本。本论文通过对《目连救母经》五种木刻本进行详细校勘,探索各文本之间的关系,并梳理其流传的历史。此外,本文详细查阅前人研究及蒙古文佛教经典相关目录,对译者固什·却尔济及出版者福海的生平进行了补充研究。本文由绪论、固什·却尔济译《目连救母经》木刻本研究和固什·却尔济译《目连救母经》文献研究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目的,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其次分别介绍五种蒙译版本的《目连救母经》手抄本,木刻本的现存情况,论文所需文本资料和固什·却尔济译《目连救母经》的简要内容。固什·却尔济译《目连救母经》木刻本研究部分由三章内容组成。第一章综合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对《目连救母经》的译者固什·却尔济和出版者福海的生平进行了补充研究。第一节概括介绍译者固什·却尔济的生平研究并予以大概了解。本节对固什·却尔济所翻译的27种蒙古文佛教经典进行统计并制成表格展示。此统计包括前人过去未发现或未留意到的几本经典,是固什·却尔济所译蒙古文佛教经典的最新统计。第二节研究了关于出版者福海的宗教活动。前人的研究表明了福海的刻书坊在1707—1733年间在北京安定门外印刷蒙古文佛教经典等信息。通过详细查阅相关研究作品、蒙古文文献目录及蒙古文佛教经典,考证了福海刻书坊的更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其名称。与此同时,将福海刻书坊出版的木刻本与版本信息制成表格,提出了他创建的刻书坊运作于1707—1736年间的观点。第二、三章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探究固什·却尔济译《目连救母经》的五种木刻本间的渊源,同时将其五种木刻本分成两个系统。第二章中明确“丙寅年”木刻本的年份是1686年,并且阐明了该木刻本区别于其它四版的另一个系统的观点。第三章中提出堪布扎仓木刻本、阿古扎仓木刻本及1708年木刻本的翻刻本直接和间接源自于1708年木刻本的观点。具体来说,首先、学术界虽然知道1708年木刻本在19世纪再版过,但还未明确指出哪一个是初印本,哪一个是翻刻本。所以第三章第一节中解决了该问题。其次、确定1708年木刻本为堪布扎仓木刻本的底本。再次,得出19世纪末在布里亚特阿古寺印刻的木刻本是对1708年木刻本的翻刻本进行校勘的校勘本。固什·却尔济译《目连救母经》的文献研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以1708年木刻本为低本进行拉丁文字母转写,与其它四个文本进行校勘。其次,对《目连救母经》105个词语做注释,以便理解全文内容。最后,对1708年木刻本做了词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