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的比较研究——以《太平经》和《圣经》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119257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与基督教同是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两大宗教。一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另一个则在西方世界的影响最为深远。不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使道教与基督教在人生哲学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本文试图以《太平经》(道教的奠基性著作)和《圣经》(基督教的典范之作)为例从人的本质、人性观、生死观、人生的理想境界和修行观等几方面对这两大宗教的人生哲学作一比较研究。   在人的本质观上,道教与基督教都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肉体与灵魂的完美结合。但是道教除了重视人的德性生命即人的灵魂完满之外,更重视人的肉体的健康长寿。形神俱重、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成为它的基本思想。而基督教重视的是人的灵魂如何回归上帝,并认为灵魂重于肉体,灵魂是高贵的,而肉体是粗俗的。   在人性观上,道教与基督教都认为人性中善恶并存,但善与恶在人性中的比重是不同的。道教认为人的本性是至纯至善的,人有能力通过修道回归善性;人的恶性是后天生成的,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加以祛除。但基督教则从“原罪说”出发,认为人虽然分受了上帝的善性,人有行善的能力,但人性主要是人的罪性(恶),体现了人性偏恶的思想。人有罪性,不能自救,只有通过上帝的恩典,人才能够恢复原初的善性。   在生死观上,道教贵生恶死,虽然也谈论彼岸世界的逍遥,但它更重视对现世生命的珍惜和炼养。因此,道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不主张人放弃现世的生命,因为它认为人的肉体来自上帝,是尊贵的,但在基督教看来,人更应追求彼岸世界的幸福,追求神性(善)的回归,而不应执著于现世的生命。   在人生理想的境界观上,道教与基督教都向人们展示了何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它们都去寻找了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来阐释人生理想。道教追求的是“生道合一”、“长生久视”和“羽化成仙”。基督教则追求彻底地复归神性,使灵魂得到救赎,从而进入天国与上帝同在。   在修行观上,道教提出了系统的修炼方法,并形成精致而丰富的养生理论。它认为人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身体和心理的修炼,便可以得道成仙。基督教则强调人对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所以在修行观上主张谦卑、忍让,希望通过信、望、爱而得到上帝的宽恕,重建与上帝的和谐关系。   通过上述的比较,可见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它们都在探求如何使人的生存充满乐趣,保持幸福。它们都对人类的现实生活问题做出回应,为人们深入理解人生提供了大智大慧。本文通过撷取人生哲学这一典型的横截面来分析、探寻双方的异同,揭示道教和基督教对“人”的不同理解,希望能借此来增加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理解和加深对这两大宗教文明的认识,并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在民族学和哲学的研究领域,少数民族哲学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以致于对是否存在“少数民族哲学”这一研究领域也成为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本文从哲学观的转换入手,从当代“
众所周知,富有创意的包装设计是保证商品从货架上脱颖而出的关键,但当消费者将一眼看中的商品拿到手中仔细研究时,其关注点便会转移至包装的装潢和成型效果,这恰恰也是消费者购买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对胡塞尔静态现象学时期的视域概念进行了分析。胡塞尔的视域思想已经在静态现象学时期出现,它作为哲学概念,基本内涵是:在先标示出的潜能性,它包括三个方面:⑴视域是作为一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通过对认知逻辑的产生和发展的简单考察,本文分析了认知逻辑和认知科学的互动关系,以及认知逻辑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逻辑学基础理论的决定作用,并判定认知逻辑的逻辑学性质,即认
随着烟草市场的发展变化,卷烟品牌正在不断整合,烟草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在烟包设计上大都采用了烫印工艺,一方面,使烟包表面装饰效果更加美观,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烫印商标标识,增加产品防伪性。在大的卷烟品牌中,除了上海烟草集团的“中华”烟包没有采用烫印工艺以外,其他烟包都采用了烫印工艺,比如大家熟知的红塔集团的“红塔山(经典100)”“红塔山(经典1956)”“玉溪”,红云红河集团的“云
作为晚期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将马克思生产方式的理论构架运用于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分析之中。他既不像后马克思主义那样割裂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不是如正统马克思主义那样乏味
人类来源于自然,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及稳固的生存根基。 本文从当前全球性生态资源环境危机出发,探讨国际国内理论界对生态环境危机的理论缺失,试图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