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钾伴生矿低温酸浸动力学及过程强化研究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钾肥。当前钾肥的生产主要来源于可溶性钾,但我国严重缺乏,而不溶性钾资源却十分丰富。近年来,在湖北宜昌地区发现储量高达8亿吨的磷钾伴生矿。该矿具有天然的磷钾共生的优良特性,含P2O56~12%,K2O5~10%,若能合理地利用其生产国内短缺的磷钾复合肥,可以缓解我国磷钾肥供需矛盾。由于矿中的钾主要以结构稳定的钾长石(KAlSi3O8)的形态存在,常温常压下难以被一般的酸或碱分解。因此,该矿利用的一个关键是将矿中的钾经济有效地提取出来。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低温酸浸法分解磷钾伴生矿,并对酸浸过程所涉及到的动力学及过程强化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研究了氟化物对磷钾伴生矿酸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氟化物作用于盐酸法浸取磷钾伴生矿的效果为CaF2>NH4F>NaF>KF。在较佳的条件下,CaF2、NH4F、NaF和KF作为添加剂酸浸磷钾伴生矿中钾的浸出率分别为89.5%,86.8%,82.2%和78.1%。CaF2作为氟盐助剂分解磷钾矿效果最好,经济性最优。
  (2)在HCl-CaF2体系下研究了磷钾伴生矿中钾、铝和磷的浸出行为,考察了HCl浓度、CaF2添加量及温度对钾、铝和磷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虽然钾和铝均存在于同一矿相钾长石中,但钾会优先浸取,而且钾的浸出率均高于铝。这可能是因为在浸出过程中铝会形成诸如无定型的铝硅二次沉淀,也有可能形成不溶的AlF络合物。
  (3)为了强化酸浸过程,研究了助剂对酸浸过程中钾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短碳链的单元醇和磷酸酯类磷酸萃取剂的加入会降低钾的浸出率,而表面活性剂,含羟基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含羟基聚合物的加入可以提高钾的浸出率。同时发现,加入少量单元醇类添加剂时,钾的浸出率会随着单元醇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碳链为十二的十二醇的加入会最大幅度的提高钾的浸出率。在90℃,HCl浓度为22.5%(m/m),HCl体积80ml,液固比为4:1,矿:CaF2为5:1,反应时间6小时,不加任何助剂时钾的浸出率最高为89.5%,在上述体系中加入1ml十二醇,钾的浸出率可以提高至97.6%。结合IR、SEM、XRD和XRF等分析发现十二醇强化钾浸出是基于其疏水性机理。动力学结果表明整个酸浸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两阶段均符合化学反应控制的经典缩核模型。
  (4)考虑到酸浸液中磷、钾浓度低,浸出过程中较大的液固比及矿中的钙会与磷酸形成磷酸钙沉淀阻碍钾的浸出。本研究采用顺序浸取循环法分解磷钾伴生矿,此时磷和钾可从矿中顺序浸取出来,并将得到的浸取液循环处理下一批矿。顺序浸取法两次循环后可以明显提高钾和磷的总浸出率,其分别为81.6%和95.6%,均要显著高于同步提取法两次循环后得到的71.6%的总钾和74.6%的总磷浸出率。此外,还进行了顺序浸取法的扩大实验,考察了加热方式,搅拌方式对间歇扩大实验中钾浸出率的影响,并对扩大生产提出了建议。
  本论文研究结果可为非可溶性钾矿提取可溶性钾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液泡膜水孔蛋白(tonoplast intrinsic proteins,TIPs)是一类位于植物液泡膜上,介导水分及其它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功能蛋白。在不断的研究发现过程中,将其分为TIP1、TIP2、TIP3、TIP4、TIP5五个亚家族,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重要生理过程,如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细胞膨压、叶片蒸腾和光合作用等;其次TIPs在对多种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和氧化胁迫)
学位
玉米(Zea mays)是全世界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作物。淀粉、蛋白及油脂作为玉米籽粒最主要的营养储藏物质,其正常积累决定了玉米籽粒的营养和品质特征。因此对玉米籽粒发育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玉米籽粒突变体dek33突变籽粒胚乳皱缩,胚变小并伴随提前萌发。成熟dek33籽粒百粒重只有野生型36.3%。生化成分分析发现,dek33成熟籽粒总
学位
钾(K+)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最丰富的必需阳离子,其占植物干重的2-8%,在植物细胞溶质中浓度约为100-150mM。同时充足的钾供应和获取有助于植物通过限制对钠(Na+)的积累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此外,铝毒是酸性土壤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最快速和显著的作用结果之一是抑制植物根尖过渡区的细胞膨胀而阻止根的伸长。由K+产生的细胞膨胀压力,对于细胞扩增是必需的,因此提高K+的吸收或阻止K+外流有
学位
农业害虫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目前化学杀虫剂仍是防治农业害虫的重要手段。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产生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及增产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商品化开发最成功的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由于产量低、结构复杂、合成途径不清晰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和推广。研究、揭示印楝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对于构建印楝素异源生物合成平台,实现印楝素的异源生物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我国小麦生育后期,易遭受到高温胁迫。高温胁迫会加速小麦的衰老进程进而引起早衰,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因此,实时监测小麦叶片衰老状况,并据此对小麦的早衰程度进行精确诊断,是采取高温胁迫应对措施的依据和评估产量品质损失的基础。本研究利用人工气候室温度控制试验,模拟小麦花后遭遇不同程度高温胁迫的情景,获取连续4年5个高温水平和3个高温持续时间处理下两个小麦品种旗叶
学位
人类对于农药的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农药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古人对于农药的利用仅局限于某些天然有毒植物以及矿物质,方法单一且可选择性很少,直到近现代化工出现后,人类才逐渐拉开了大规模使用农药的序幕。自德国化学家Schrader于1937年首次发现具有杀虫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开始,有机磷农药历经80多年发展,其品种几乎遍及了农药的所有领域,开发的农药超过300多种,代表性的品种有:杀虫
学位
陆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碳汇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准确估计陆地碳汇以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陆面模型是模拟陆表过程和碳循环的重要工具,但不同的陆面模型对于碳汇的模拟和预测结果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气候变化情景尤其是CO_2浓度升高时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陆面模型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β,也称CO_2施肥效应)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关键陆表碳循环过程的分析明确不确定性
学位
抗生素抗性的高频出现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认为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环境选择性来源于畜禽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而导致的抗生素或金属残留。在本研究中,我们针对三个商业化家禽养殖场进行研究,比较了与ARGs相关的抗生素和金属残留的共存模式。另外,我们还验证了一种使用LC-MS/MS测定抗生素浓度的方法。1.优化并验证了一种同时萃取和纯化的方法即串联四重质谱(LC-MS/MS
学位
根据李比希的植物营养学说,土壤中的养分被作物吸收后,地力减弱,需要补充新的养分,保证作物生长需求。肥料对作物的增产至关重要,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肥料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土壤,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亟需改变传统施肥模式,实现肥料的精准施用。我国淡水资源短缺,节水灌溉,节水省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迎来发展机遇。水溶肥料,作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配套产品,绿色环保,符合国家
学位
西维因(Carbaryl,1-萘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林业害虫防治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由于西维因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对人类和生态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欧盟化学药品审查委员会将其列为第三类致癌物质,并提出禁止使用西维因。我国已经将西维因列为限制使用农药,但是目前仍在地表水中检测到西维因。因此,环境中的西维因需要消除。微生物在西维因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