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一系列反应的反应,是最常见的术后症状,严重的急性术后疼痛(Acute post-surgical pain, APSP)会阻碍病人的恢复、延迟病人的出院、增加医疗开支以及降低对治疗的满意度,长时间的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也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幸福感指数等。虽然已有关于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影响的研究,但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国内关于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考察国内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的情况以及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采用元分析技术,旨在探讨积极信念(自我效能感和乐观)与术后疼痛结果(疼痛强度、功能损伤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可以解释研究间效应量差异的调节变量。元分析共纳入42篇研究(N=9380)。综合效应量分析结果表明:积极信念与术后疼痛强度和术后功能损伤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术后生活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关于积极信念与术后疼痛强度的关系,乐观和自我效能感都能显著的预测术后疼痛强度,但两者的预测力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追踪时间、手术类型和基线控制均不影响积极信念与术后疼痛强度之间的关系,年龄是唯一显著的调节变量,老年被试的样本比年轻被试的样本有更高的效应量;关于积极信念与术后功能损伤的关系,乐观和自我效能感都能显著的预测术后疼痛强度,但两者的预测力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年龄、手术类型、追踪时间和基线控制均不能调节积极信念与术后功能损伤的关系,测量工具是唯一的显著调节变量,主观测量下的效应量大于客观测量下的效应量;关于积极信念与术后生活质量的关系,乐观和自我效能感都能显著的预测术后疼痛强度,但两者的预测力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年龄、手术类型均不能调节积极信念与术后生活质量的关系。⑵基于国内手术病人样本探讨社会人口学变量、临床变量以及心理变量对急性术后疼痛、慢性术后疼痛和慢性术后疼痛干扰的影响。被试为99名子宫切除手术的病人,对病人进行三次测量,第一次测量发生在术前一天(T1),测量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变量,手术变量和心理变量。第二次测量发生在术后48-72小时内(T2),测量内容包括:急性术后疼痛强度、手术时间、麻醉类型以及是否使用止痛药。第三次测量发生在术后4个月(T3),测量内容包括:是否存在慢性术后疼痛、慢性术后疼痛强度和慢性术后疼痛干扰。结果表明:在急性术后疼痛结果中,有无急性术后疼痛的病人在教育水平、身体指数、术前疼痛强度、疼痛灾难化和疼痛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地差异,但在后续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教育水平和术前疼痛强度能够预测是否存在急性术后疼痛;在急性术后疼痛强度结果中,身体指标是唯一能够预测急性术后疼痛强度的变量;在慢性术后疼痛结果中,有无慢性术后疼痛的病人在是否有与手术相关的疼痛、疼痛自我效能感以及急性术后疼痛强度上存在显著地差异,但在后续的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疼痛是唯一能够预测慢性术后疼痛的风险因子;在慢性术后疼痛强度结果中,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疼痛和急性术后疼痛强度和慢性术后疼痛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后续多元回归分析中,有无与手术相关的疼痛和急性术后疼痛强度是都能够显著预测慢性术后疼痛强度;在慢性术后疼痛功能损伤结果中,是否存在与手术的疼痛、术前疼痛强度与急性术后疼痛强度均和慢性术后功能损伤之间存在显著地相关关系,但在后续的多元回归分析中,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疼痛是唯一能够预测慢性术后疼痛干扰的风险因子。整体问卷结果表明:心理变量对急性术后疼痛和慢性术后疼痛的预测结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