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刺的发育过程与光调控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是我国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其刺被誉为十大抗癌草药之一,而皂刺发育过程及机理不清,影响皂荚的良种选育与栽培。因此本研究以皂荚幼苗为研究材料,利用形态学、生理学和转录组学相关方法和技术,研究自然条件和光质处理下的皂刺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生理变化,以期了解皂刺的发育过程及光质对皂刺发育的影响,为皂荚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皂荚刺芽形态学研究发现,皂荚刺为枝刺,起源于皂荚幼苗叶腋内分生组织,发育过程与枝条的发育相似;皂荚刺的发育分为无刺期(催芽处理后2 d)、刺原基期(3 d)、鳞叶基本完成期(7 d)、刺分化期(8 d)、刺基本结构形成期(14 d)、刺开始木质化期(30 d)、刺开始褐化期(75 d)、刺完全褐化期(165 d)。在皂荚刺的发育过程中,皂荚刺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持续下降,各时期间皂荚长刺茎段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比无刺茎段高,而淀粉含量则反之。2.通过对5个皂荚刺发育时期(2 d、3 d、7 d、8 d、14 d)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共检测出34526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细胞进程、单个有机体进程、细胞、细胞组分等,并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的代谢等通路有关。在代谢通路中,584个差异基因参与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576个基因在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合成代谢途径中差异变化,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皂荚刺的形成、分化、生长等过程有关。3.通过不同光质对皂荚刺生长的影响发现,红光和混合光(7红:3蓝)促进皂荚幼苗地径和皂荚刺形态生长,以及皂刺干物质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淀粉含量的积累;而蓝光和混合光促进皂荚幼苗的高生长,且蓝光有利于皂荚幼苗可溶性糖、淀粉以及皂刺黄酮和总酚含量的累积。光质处理下皂荚幼苗长刺茎段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无刺茎段,而淀粉含量则相反。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混合光处理的皂荚刺综合评分最佳。综上所述,糖作为能源和信号转导物质,参与皂荚刺的发育过程,自然条件和光质处理下,皂荚刺发育各时期中皂荚长刺茎段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无刺茎段;红光和混合光促进皂荚刺形态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蓝光则提高了黄酮和总酚的含量,红光、蓝光和混合光均促进皂荚刺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工作寿命长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了最有潜力的储能电源。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由于石墨的理论容量低和倍率性能差而不能满足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生物质炭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易获取,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等特点。本文选择自然界中的竹子为原材料,经过高温活化制得竹子衍生炭及其掺杂、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与储存Li+之间的关系。(1)以竹子为原料,KOH为活化
学位
近年来,随着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新型抑制剂的开发,以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快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活跃起来,从而使γ-氨基丁酸受体(GABA receptor,GABAR)这一靶标逐渐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农药学方面和昆虫毒理学方面。目前GABAR是一些杀虫剂的重要作用靶标之一,如有机氯、锐劲特以及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等。但由于不规范和过量使用,使得
学位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禽类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es,ALV)造成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肿瘤性的病毒病,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髓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性肿瘤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该病也成为危害禽类的重要传染病之一。ALV的检测方法较多,但能在短时间内鉴别不同亚群的方法较少;此外,ALV亚群多,鸡对ALV抗原成分的免
学位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感染可引起牛肺炎、乳房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给我国养牛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牛支原体病仍然呈流行趋势,贵州省也多次发生牛支原体肺炎疫情,然而牛支原体的致病机制研究还很缺乏,其防控技术研发尚显不足。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和防控技术开发多依赖于膜蛋白的筛选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已有研究证实牛支原体某些膜蛋白具有黏附性、抗原性等生物学特性,参与牛
学位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为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成员,主要引起鸭、鹅和其它雁形目禽类发生一种以血管损伤、体腔溢血、肠道出血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水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威胁和危害巨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DEV的病原特征、流行特点、免疫防控以及检测技术等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其致病机理
学位
近几十年,干旱诱导森林植物死亡的事件一直在增加。据估计,未来干旱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强度将继续增加,尤其是南方省份,骤旱风险可能上升40%以上,南方森林正面临干旱威胁。马尾松是我国南方最主要优质针叶树种之一,在我国森林资源发展、林纸一体化、松香林产化工业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中占重要地位。目前关于马尾松干旱致死方面的研究尚未涉及,且死亡点尚未得到准确描述,因此,开展干旱及复水情况下,马尾松干旱致
学位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是引起鸭、鹅等禽类发病急性死亡的两种常见病原。DEV主要引起鸭、鹅以及雁形目禽类发生一种以体腔溢血、消化道出血坏死、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为特征的传染病,而C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养殖环境和动物肠道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家禽发生以小肠黏膜出血坏死为特征的非接触性
学位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为棕榈科(Palmae)棕榈属(Trachycarpus)常绿乔木,抗逆性强,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经济生态树种,广泛用于石漠化治理。但由于基础研究不足,棕榈遗传改良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为揭示棕榈有性生殖的关键环节及其特征结构,丰富人们对棕榈科植物生殖过程的认识,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棕榈自然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及常规切片技术对
学位
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作为我国特有的乡土珍贵树种,具有优良的用材价值,营造和培育闽楠人工林对于国家储备林建设及缓解我国木材安全风险十分的有意义和必要。林分改培中,引入的闽楠在什么样的林地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改培的林分选择和抚育间伐强度是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以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柏龙分场的柳杉纯林(L)、麻栎纯林(M)及柳杉×麻栎混
学位
通过调控叶的形态结构来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已成为未来应对粮食、能源危机以及植物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膏桐(Jatropha curcas L.)作为极具潜力的能源树种在我国大量种植。然而,种子产量低下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研究叶片的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对适当调控叶解剖结构来增强光合能力从而增加膏桐产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为膏桐的遗传改良策略提供新的方向,也可为其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