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妇女婚姻迁移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d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州一个村寨为研究个案,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的因素以及迁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冲突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大量怒江傈僳族妇女开始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她们的婚姻迁移方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被讨走,第二种是被拐卖,第三种是自主婚姻迁移。促使怒江傈僳族妇女婚姻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边疆和沿海地区巨大的经济差距和怒江傈僳族以婚谋财的传统婚姻习俗。   大部分婚姻迁移妇女是盲目或被迫婚姻迁移的,她们受教育程度低,一般嫁给那些年龄偏大、身体有缺陷、智力低下或者家庭贫困的男性,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底层男性组成了“弱弱联合”式的家庭。这些婚姻迁移妇女来到完全陌生的“场域”,面临着种种困境,如文化之间的冲突、社会支持的不足、家庭暴力等。只有少数自主婚姻迁移妇女依靠自己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完成了向上流动。   由于生活状况不同,嫁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婚姻迁移妇女一般分化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无法忍受不幸的婚姻,离家出走;一种是忍受不利条件,在夫家继续生活;一种是获得感情和物质上的满足,融入当地,过上幸福的生活。导致婚姻迁移妇女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受怒江傈僳族传统逃婚习俗、流入地和流出地“推力”和“拉力”的变化、国家法律控制不足以及婚姻迁移妇女主体意识崛起等。   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以后,她们面临着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婚姻迁移妇女一般能够适应异文化,只是她们最容易适应的是物质文化,最难适应的是精神文化。虽然文化冲突使这些婚姻迁移妇女成了社会弱势群体和“边际人”,但是,文化冲突并没有强化她们的族群认同,夫妻感情和经济状况是影响这些婚姻迁移妇女分化的最主要因素。   怒江傈僳族妇女的婚姻迁移一方面扩大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认同,虽然有时也重塑了“他者”的“污名”。国家只有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对怒江傈僳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怒江傈僳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才能使怒江傈僳族妇女回归理性婚姻迁移。
其他文献
萨满教是一种国际现象,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南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诸多民族都信仰或曾经信仰萨满教。最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主要致力于
谁说我是胆小鬼,今天我还自己拔牙呢!rn以前几次妈妈看见我的牙齿动了,就从抽屉里拿出一根线要给我拔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养老问题及赡养方式受到普遍关注。延
“圣谕坛”是现今仍遗存在白族民间的一种民间组织,所谓“圣”指圣上,即皇帝;所谓“谕”,指口谕;“圣谕坛”即传播皇帝口谕的地方。圣谕亟待天传授圣旨,教化人民。“天”是玉皇大
近闻 ,某供电局领导在安全工作总结会上说 :“去年底 ,有一单位在施工中发生一起倒杆伤人事故 ,政治上经济上损失不少。我们接到事故通报后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讨论 ,并对
期刊
酒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饮料之一,是不同于其它普通饮料的特殊饮料。酒作为朝鲜族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特殊饮料,有其产生的背景,反映着朝鲜族先民们的劳动智慧和豪放的性格,是一
本研究以中国云南沐村傣族孩童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独特视角,以互动理论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教育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在对云南沐村傣族孩童教养问
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足迹和文化背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耀眼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南迁而来的蒙古族。  
民族伦理学(Ethnic ethics)是一门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立场和方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研究领域。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纷纷进行“人类学转向”
摘要:汉服文化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汉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传统汉服的基本概念出发,具体介绍了汉服的基本特点,并结合现实发展需求提出了若干将汉服元素融入现代服饰的创新方法,以期为我国文化及服装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服;现代服装设计;传统文化;创新应用  汉服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