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关政治学的研究中,“政治参与”一直以来都是核心研究概念之一。目前,公民政治参与的作用已然得到广泛认同,公民政治参与研究正向着影响因素方向前进,旨在发现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公民参与,提升国家民主政治水平。大学生作为我国新时代的新力量,却表现出“思想活跃但行为沉默”的政治参与特征,探索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更加凸显其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以公民自愿主义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2014-2018年大学生价值观追踪调查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检验其是否存在政治意识与行为不匹配的问题,进而探讨影响其政治参与积极性的相关因素,为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证研究支持。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政治心理态度及参与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兴趣程度较低,徘徊于“比较感兴趣”和“比较不感兴趣”之间,但总体趋势有向“比较感兴趣”方向发展;大学生的内外政治效能感均处于中上水平,外在效能感高于内在效能感,但外在效能感随年级增加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对于我国政府、官员及其政治体制的政治信任水平普遍较高,且信任水平持续提升;大学生线上政治表达参与率较低,随年级增加呈现“倒U型”,且参与方式倾向于点赞、转发等简单方式;大学生权威接触参与方面,虽与院校领导和大众媒体接触较少,但与院校领导的接触次数有逐年增加趋势;抗争型政治参与的学生人数极少,且参与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大学生具有政治参与理性思维;校园政治讨论呈“正U型”发展,随年级增加参与校园政治讲座的人数有增加,但是大学生在讲座中的讨论参与不积极。
之后,本文分别对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了OLS混合回归以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并基于公民自愿主义理论将潜在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政治资源因素、政治动员因素和政治动机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政治资源因素基本与各类型大学生政治参与无关,而政治动员因素和政治动机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各类型政治参与。可见,大学生目前在校园中拥有相对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不会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阻碍;从政治动员方面来看,网络媒体和校园参与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网络媒体中存在的大量虚假信息也可能会扭曲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因此网络媒体的负面性仍然不可忽视;政治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的政治信任、政治兴趣和内在政治效能感均会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此,本文认为应从政府加强网络管制,高校开展特色校园活动,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水平以及大学生个人主动积极培养主体性意识等四个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机,实现大学生有效积极地政治参与。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政治心理态度及参与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兴趣程度较低,徘徊于“比较感兴趣”和“比较不感兴趣”之间,但总体趋势有向“比较感兴趣”方向发展;大学生的内外政治效能感均处于中上水平,外在效能感高于内在效能感,但外在效能感随年级增加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对于我国政府、官员及其政治体制的政治信任水平普遍较高,且信任水平持续提升;大学生线上政治表达参与率较低,随年级增加呈现“倒U型”,且参与方式倾向于点赞、转发等简单方式;大学生权威接触参与方面,虽与院校领导和大众媒体接触较少,但与院校领导的接触次数有逐年增加趋势;抗争型政治参与的学生人数极少,且参与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大学生具有政治参与理性思维;校园政治讨论呈“正U型”发展,随年级增加参与校园政治讲座的人数有增加,但是大学生在讲座中的讨论参与不积极。
之后,本文分别对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了OLS混合回归以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并基于公民自愿主义理论将潜在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政治资源因素、政治动员因素和政治动机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政治资源因素基本与各类型大学生政治参与无关,而政治动员因素和政治动机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各类型政治参与。可见,大学生目前在校园中拥有相对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不会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阻碍;从政治动员方面来看,网络媒体和校园参与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网络媒体中存在的大量虚假信息也可能会扭曲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因此网络媒体的负面性仍然不可忽视;政治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的政治信任、政治兴趣和内在政治效能感均会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此,本文认为应从政府加强网络管制,高校开展特色校园活动,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水平以及大学生个人主动积极培养主体性意识等四个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机,实现大学生有效积极地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