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菌种优选及品质变化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ij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腊肠是指将盐、糖、香辛料和发酵剂等添加到绞碎的肉和肥膘当中混合均匀后灌进肠衣,经由微生物发酵后制成的肉制品。发酵腊肠具有独特的风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及汉逊德巴利酵母为发酵剂制作发酵广式腊肠,分析不同发酵剂组合对发酵广式腊肠品质的影响,选出最优发酵剂配比组合,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再进一步研究最优组合发酵腊肠加工过程中脂质氧化、各理化指标相关性及风味物质成分变化,为阐明发酵广式腊肠风味物质形成机理、改进传统工艺和优化加工参数提供依据。1、以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汉逊德巴利酵母为发酵剂制作发酵广式腊肠,通过正交实验确定3种菌的最优配比。发现三种菌对广式腊肠发酵品质的影响顺序为:戊糖片球菌>汉逊德巴利酵母>植物乳杆菌。当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及汉逊德巴利酵母的比例为10:5:5(v/v/v)时,所得的发酵广式腊肠品质最佳。2、研究了不同发酵时间(0 h、8 h、16 h、24 h、32 h和40 h)对发酵广式腊肠品质的影响,发现不同发酵时间对发酵广式腊肠品质影响不同,当发酵时间为24 h时,发酵广式腊肠品质最佳。3、研究了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过程中脂类物质氧化特性及各指标变化的影响关系。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酸价不断增加,过氧化值呈逐渐上升趋势,硫代巴比妥酸值及羰基价总体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总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在烘烤8 h后呈下降的趋势,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略有上升。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脂肪不断氧化水解,氧化程度逐渐加深,酸价、过氧化值、TBA、羰基价、总酸与脂肪氧化呈正相关性,过氧化值和总酸呈正相关性,说明发酵广式腊肠中酸败程度和脂肪氧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4、通过SPME-GC-MS方法从发酵广式腊肠中分离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共35种,主要为乙醇和乙酯类化合物。发酵广式腊肠风味形成主要是因为添加了大量的白酒、脂质降解和氧化及微生物的发酵降解作用所致,美拉德反应等对发酵广式腊肠风味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对硝基苯酚(PNP)是一类重要的硝基酚类化合物污染物,具有“三致”作用,可对人或动物的血液、肝及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已被中国和美国的环保机构列入“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目前已有大量降解PNP的微生物被分离,同时其降解PNP的代谢途径及PNP降解基因已被广泛研究。本文以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PNP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苯二酚(HQ)的高效降解菌株Pseudomonasputid.DLL-E4及其pnp
植物耐盐性研究不仅对作物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植物基础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植物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并克隆了一些植物耐盐相关基因,但离人们的期望值还相差很远。本研究利用本室的实验材料小麦耐盐品种RH8706-49,根据基因芯片上提供的探针的信息(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上升状态),在NCBI网站通过EST比对进
植物根际是一个很特别的微区域,目前有关沙棘属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仍属空白,与其共生固氮的Frankia的研究也仅有对个别种类的报道。本文对不同生境、不同季节沙棘根际微生
蚋(Diptera:Simuliidae)不仅叮刺吸血,同时还会传染疾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媒昆虫,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蚋的生态习性及防治的研究工作。但并不是所有的蚋都会
目的:通过研究菟丝子醇提液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抗氧化作用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ⅣCOⅠ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及发挥有效作用的时间,探讨菟丝子抗衰老作用的机制及发挥有效作用的时
本课题组从长白山白眉蝮蛇(Gloydius ussurensis)毒素中分离得到磷脂酶A2的同源物,质谱检测分子量为13880.789kDa,等电聚焦测定其pI值约为8.56,并将其命名为Gln49-磷脂酶A2(简称
目的:研究PNP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为肿瘤的基因治疗与基因工程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方法: ①大肠埃希氏杆菌K12 PNP基因的PCR扩增。 ②重组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瘤患者1年生存率仅为30%,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至9个月。近三十年来,虽然神经外科技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得到巨大的发
植物在响应自然选择压力时进化出了许多异速生长模式,密度以及如今发生急剧变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均成为自然界的重要选择压力。本文以碎米荠属的短命植物碎米荠为研究对象,采用开
本论文对玉米大斑病菌PKC基因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药物学(PKC的特异性抑制剂)分析,初步明确了玉米大斑病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PKC基因与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