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下土壤润湿性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润湿性是指土壤表面水分置换空气的过程;当土壤润湿性特别差也就是水分不能或很难润湿土壤表面时,表现为土壤的斥水性。土壤斥水性可阻碍地表水下渗,增加降雨径流的滞留时间和地表径流量,加剧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为了解植被下土壤润湿性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以黄土丘陵区安塞区当地六种植被(柏树、沙棘、刺槐、松树、草地、山杨)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月度在野外用水滴入渗时间法(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以下简称WDPT)测定土壤润湿性情况,探讨不同植被下土壤润湿性强弱以及土壤润湿性随时间变化情况;以100×100cm的样方土壤WDPT为研究基础,用半方差函数分析其空间变化情况;同时了解了不同坡向、坡位置土壤润湿性情况;并研究了不同径级土壤团聚体的润湿性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六种植被土壤WDPT值,不同月度按WDPT大小排序为9月(14.9s)>5月(8.0s)>11月(7.2s)>7月(5.7s)。柏树下土壤斥水性最强,在四个月度检测结果显示均为轻度斥水,刺槐土壤在四个月度检测均为可润湿。综合四个测试月度,六种植被下表层土壤WDPT大小为柏树(23s)>沙棘(7.4s)>草地(7.2s)>山杨(6.8s)>松树(5.9s)>刺槐(3.4s)。(2)从100×100cm等值线图中看出柏树下表层土壤的斥水区域最大,占比为67.7%,沙棘、草地、山杨、松树、刺槐的斥水区域依次减少,分别为38.3%、37.4%、36%、33.9%、18.4%。对四个月度六种植被下共计120个100×100cm样方WDPT值进行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拟合模型大多数样方为指数模型,有一部分是球状模型以及少数高斯模型;变程在10.1-311cm范围内变化;综合四个月度,六种植被之间空间依赖性大小排序为柏树>松树>刺槐>山杨>草地>沙棘。其中六种植被下强的空间相关性的样方占比大小排序为:沙棘(94.4%)>山杨(89.5%)>刺槐(86.7%)>松树(85%)>草地(83.3%)>柏树(75%)。(3)研究黄土丘陵安塞区以沙棘为优势种的不同坡向、坡位置的润湿性情况。得出如下结论,阳坡土壤WDPT值远小于阴坡土壤WDPT,即阳坡润湿性高于阴坡,阳坡和阴坡都存在着从坡上到坡下,WDPT逐渐减小,即润湿性增大的趋势。(4)测定不同径级土壤团聚体接触角发现,随着径级的增大,10组土样接触角变化范围由<0.2mm径级的64.76°~80.67°到1.43~2mm径级的18.91°~80.01°,对于<1mm粒径土壤发现团聚体接触角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润湿性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其他文献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在三维立体显示、生物成像、温度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980 nm激光激发的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且已经获得了高发光效
随着高端电子设备和通讯设施的广泛应用,电磁干扰已经对人类生活,工业和军事应用中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用于微波吸收和抗电磁干扰的材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都知
为提高水稻产量,往往加大稻田的化肥投入量,从而造成稻田氮素利用率下降,导致大量氮素损失。过量氮素会通过渗漏、径流、反硝化和氨挥发等方式损失,造成一系列负面环境问题,
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重金属水体污染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最严重污染之一。随着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金属废水处理已经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络合-超滤工艺对处理重金属
三移动一转动并联机构在工业制造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产品分拣、包装、喷漆涂装等。本文以具有三移动一转动共四个自由度的空间被动过约束4-RPTR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
迎采动掘进巷道是缓解煤矿采掘接替的有效方法,目前在国内不少矿区都有成功实践的案例。但是,此类巷道在掘进过程中由于要经受两次采动影响,巷道矿压显现较为剧烈,支护难度较
目的:本研究旨在辨析护理本科学生对于在模拟实验室中采用同伴交互教学这一教学手段的态度和看法。深入剖析护理本科学生的这一学习经验,为促进模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护理教
Cu-Fe合金属于亚稳难混熔合金,其二元平衡相图的液相线下方存在亚稳态的不混溶间隙区。在合金凝固过程中,当熔体被过冷至该区域时液相分离便会发生。国外有通过快速凝固手段
本文以高河能源E1302充采面分层充填开采的工程条件为研究背景,运用实验室物理实验、理论研究及分析、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分别从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规律和充填开采沿空
位于严寒地区的哈尔滨地铁冬季面临着-20℃至-30℃的室外气温,由于活塞效应的存在,冬季站内公共区域环境以及隧道内环境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地铁1号线与3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