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小说研究(1949-1966)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do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开天辟地的新时代,政治上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将国内发展的总任务确定为实现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转变;经济上党领导人民学习苏联的工业生产经验,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在建国初期快速恢复了工业生产;文化上,工人阶级成为新中国文化的主人,在党开展的一系列工人文教活动中,一批工人出身的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不断深化,描写新中国工业生产建设的文艺创作受到鼓励。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工业小说的创作受到极大地鼓舞,一时间文坛涌现出大量的工业小说文本,作为新政权、新社会、新时代的产物,这一阶段的工业小说呈现了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景象,显示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气魄,勾勒出新生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满足了工人阶级对国家复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工业中国的乌托邦想象。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受到深入阐释和分析的工业小说大部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本,而忽视了同一时期对新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同样起到促进作用的大量工业小说文本,本论文立足于全方位搜集和整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工业小说,最大程度地回归到历史现场,探索新中国工业小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并从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反思并发掘这一阶段工业小说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方面探讨工业小说书写的时代背景。首先在政治上,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党将重工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上,党中央倡导勤俭、节约、限制消费,以农业、手工业、轻工业的部分经济产值积极支持重工业生产;文化上,党中央对工人的基础教育工作和工人文娱活动给予有利的支持,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旧社会遭受苦难与折磨的底层劳动者一跃成为新中国文化的主人,而这一时期与工业小说的文化语境相关的大量文献史料都很好的保存在《工人日报》中。第二部分是工业小说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学观念。新中国的工业小说作家主要由三部分创作群体组成,其一是来自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受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洗礼,同时接受了解放区宽松、自由、明朗的文艺氛围的熏陶,在党的倡导下积极走进农村和工厂,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积累了大量生产生活经验,创作出大量展现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的小说文本,虽然反映工业建设的文本不多,但仍然为新中国的工业文学书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放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刊载了延安这一时期延安文艺运动的相关作品,从中也可充分发掘解放区工业文艺的发展线索。其二是来自国统区的进步文艺工作者,这部分作家建国前处于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封锁之中,在紧张的时局下他们仍然坚持以在杂志报刊发表文章、开展群众文艺运动等方式揭露反动派的罪恶统治,积极支持和声援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与路线,但由于处于文化高压环境下部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活动受到限制,因此与工农群众结合的经验稍显不足,在建国后还需要尽快转变自身的阶级立场,自觉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从事文学创作,进步文人在香港创办的《大众文艺》上刊载的理论文章为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改造方向埋下伏笔。其三是在党的培养下,从工厂车间生产的第一线成长起来的工业小说作家,在党的关心和扶持下这些工人身份的作家积极参加工人学习班探索文学写作之路,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言人。新中国这三类作家的文化身份存在较大差异,但文艺创造观念却呈现出一致性,那就是文艺必须和工人阶级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第三部分是工业小说的主题类型和人物形象。新中国的工业刚刚起步,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党中央开展的“三反”“五反”“四清”等社会主义运动旨在肃清旧社会的思想积弊,整顿工人队伍,这一时期的工业小说意在凸显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全民大生产时代表现出的爱岗敬业、无私忘我、勇于革新、乐于挑战等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党领导下的中华儿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塑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指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应有的特质,如:生产革新英雄的劳动模范、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负责任守纪律的工厂领导者,向人民学习接受人民改造的技术员、以及新时代浪潮中的“铁娘子”女性形象。第四部分是工业小说的艺术风貌。高大、雄伟的钢铁机器和富有生产激情的工厂车间满足了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想象,成为构建小说崇高风格的重要意象。此外,为了呈现出时代的大变革,用文学的力量召唤工人阶级的集体想象,共同构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宏伟蓝图,宏大叙事以其史诗性的叙事风格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小说的运用的主要叙事模式。第五部分是工业小说的意义与反思。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起步时期的小说文本,工业小说在创作时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政权“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与崇高,赞美了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英勇与无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鼓动作用,突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展现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事业的未来图景,增强了劳动人民的凝聚力,谱写了一代工人阶级可歌可泣、真实可感的青春赞歌,为下一阶段工业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但也正是处于生产建设压倒一切的时代背景中,工业小说中私人的情感伦理被工业逻辑所代替,为了描绘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美好前景和社会主义工厂新人的完美形象,小说中各类人物形象也颇具符号化特征,这也是不可避的时代局限。
其他文献
清末民初西学入侵,白话文的兴盛,对传统学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彻底成为主流,骈文与散文被打上了“桐城谬种,选学余孽”的烙印。除了中外文学的对抗之外,骈散交融主流下的骈文和散文之间的对立依旧存在。就在此种情况之下,李详依旧坚持传统骈文的创作,其骈文创作在当时为人所称颂。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李详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潮流之下,来把握其骈文理论和骈文作
学位
良好的语感需要学生长时间接触语言文字并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朗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朗读者、讲述者、倾听者的身份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脱口朗读、讲读、听读、品读、诵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不同的语感内涵,能够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如果说,作家的文学生命是一座幽深的林,保留着创作者从青涩到成熟的种种成果与活动的踪迹,那么,作家的创作心理就是这片深林的通幽曲径。在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中,忧闷抒情有时,义愤慷慨有时,回避与沉默亦有时,这些复杂的文学面貌与作家独具个性的创作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种联系进行确认和思考,无疑是理解其人其文的一个关键。本文在绪论部分提出了从心理学角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致总结了自郁
学位
学位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空,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的“孤岛”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文学领域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与打击。然而,随着抗战气候的发展,上海租界在成为著名的“孤岛”的同时,也成为了进步文化人士坚持抗战的根据地。“孤岛”复杂严峻的政治环境与畸形繁荣的社会经济,催生出了一个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域的独特而异彩纷呈的“孤岛”艺术空间,独特的文学空间也由此产生。“孤岛”文学空间
学位
张楚的小说创作带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楚的小说是讲求客观理性的,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用文字反映尘世中的人生百态与现实问题,刻画着一个个身处困境中的小人物,展示他们的孤独与挣扎,可与此同时他对这些人物又似乎是“冷眼相待”的,他不会刻意去安排什么大团圆结局,也不会随心意为他们设计逃离困境的出路,只是静静看着他们在生存的压力与无奈的挣扎中或沉沦或反抗。但他亦从不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那些犯了错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