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溉农业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形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业部门作为我国最大的耗水部门,除了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灌溉技术效率低的问题,还需应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非农就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变化之一,导致农业内部生产要素配置改变,而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无法避免非农就业带来的冲击。但是当前政府和学者们对水资源管理的研究多聚焦在灌溉部门内部,在少部分关注非农就业对灌溉影响的研究中,多局限于截面数据与单一研究区域,缺乏对非农就业这一因素多维度的探讨,且对农户灌溉决策内容的区分不够细化,难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厘清非农就业对灌溉的影响机理,定量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及就业地域差异对灌溉决策及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制定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灌溉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内容包括:1)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不同类型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2)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量的影响;3)定量研究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
支持本研究的数据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制度和管理调查的五轮调查数据(分别是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数据样本省份包括黄河流域的宁夏和河南省,以及海河流域的河北省,构建了包含15个县、88个村、574个农户,1176个地块的面板数据。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节水技术采用情况、作物用水情况,其他投入与产出情况等,以及相应的村、农户和地块特征。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非农就业以及就业地域对不同类型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2000年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外出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形式。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以及本地非农就业,对传统型节水技术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有显著促进作用。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采用传统型节水技术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概率均会增加0.2%。本地非农就业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采用传统型节水技术的概率会增加0.2%,采用农户型节水技术的概率会增加0.4%。从七种细分类型节水技术的研究结果看,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和本地非农就业对畦灌、地面管道、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的采用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的提高会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量,并且小麦的用水需求反应更敏感。从非农就业地域看,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外出从事非农就业,均和小麦和玉米的用水量呈负向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量的影响,会通过影响节水技术采用而发挥作用,采用传统型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小麦的灌溉用水量,社区型节水技术对两种作物的用水量都有显著的减少作用。
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平均灌溉用水技术效率为0.58,玉米的平均灌溉用水技术效率0.5,并且两种作物地表水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均低于地下水灌溉技术效率。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本地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高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此外,非农就业通过影响节水技术采用,而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造成的间接影响表明,社区型节水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灌溉用水技术效率。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研究数据创新。运用追踪调研的农户和地块层面跨期15年的五轮面板数据。2)研究视角创新。关注非农就业对灌溉的影响,且对非农就业以就业地域进行划分,实行对非农就业多维度的探讨,并将节水技术按照采用特点划分为多个类别进行分析。3)研究思路创新。不仅分析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技术效率的直接影响,也分析了通过节水技术采用造成的间接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需要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合理引导农户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工作。第二,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对节水技术的反应差异,改善不同类型节水技术的实施效果。第三,提高灌溉技术效率,关注非农就业水平较低的农户灌溉技术效率的改善。第四,加强对社区型节水技术的补贴与支持力度,继续推行水价改革,扩大计量收费的实行范围。
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厘清非农就业对灌溉的影响机理,定量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及就业地域差异对灌溉决策及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制定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灌溉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内容包括:1)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不同类型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2)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量的影响;3)定量研究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
支持本研究的数据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制度和管理调查的五轮调查数据(分别是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数据样本省份包括黄河流域的宁夏和河南省,以及海河流域的河北省,构建了包含15个县、88个村、574个农户,1176个地块的面板数据。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节水技术采用情况、作物用水情况,其他投入与产出情况等,以及相应的村、农户和地块特征。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非农就业以及就业地域对不同类型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2000年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外出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形式。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以及本地非农就业,对传统型节水技术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有显著促进作用。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采用传统型节水技术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概率均会增加0.2%。本地非农就业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采用传统型节水技术的概率会增加0.2%,采用农户型节水技术的概率会增加0.4%。从七种细分类型节水技术的研究结果看,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和本地非农就业对畦灌、地面管道、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的采用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的提高会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量,并且小麦的用水需求反应更敏感。从非农就业地域看,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外出从事非农就业,均和小麦和玉米的用水量呈负向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量的影响,会通过影响节水技术采用而发挥作用,采用传统型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小麦的灌溉用水量,社区型节水技术对两种作物的用水量都有显著的减少作用。
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平均灌溉用水技术效率为0.58,玉米的平均灌溉用水技术效率0.5,并且两种作物地表水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均低于地下水灌溉技术效率。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本地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高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此外,非农就业通过影响节水技术采用,而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造成的间接影响表明,社区型节水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灌溉用水技术效率。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研究数据创新。运用追踪调研的农户和地块层面跨期15年的五轮面板数据。2)研究视角创新。关注非农就业对灌溉的影响,且对非农就业以就业地域进行划分,实行对非农就业多维度的探讨,并将节水技术按照采用特点划分为多个类别进行分析。3)研究思路创新。不仅分析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技术效率的直接影响,也分析了通过节水技术采用造成的间接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需要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合理引导农户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工作。第二,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对节水技术的反应差异,改善不同类型节水技术的实施效果。第三,提高灌溉技术效率,关注非农就业水平较低的农户灌溉技术效率的改善。第四,加强对社区型节水技术的补贴与支持力度,继续推行水价改革,扩大计量收费的实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