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对农户灌溉决策和灌溉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溉农业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形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业部门作为我国最大的耗水部门,除了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灌溉技术效率低的问题,还需应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非农就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变化之一,导致农业内部生产要素配置改变,而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无法避免非农就业带来的冲击。但是当前政府和学者们对水资源管理的研究多聚焦在灌溉部门内部,在少部分关注非农就业对灌溉影响的研究中,多局限于截面数据与单一研究区域,缺乏对非农就业这一因素多维度的探讨,且对农户灌溉决策内容的区分不够细化,难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厘清非农就业对灌溉的影响机理,定量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及就业地域差异对灌溉决策及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制定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灌溉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内容包括:1)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不同类型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2)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量的影响;3)定量研究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
  支持本研究的数据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制度和管理调查的五轮调查数据(分别是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数据样本省份包括黄河流域的宁夏和河南省,以及海河流域的河北省,构建了包含15个县、88个村、574个农户,1176个地块的面板数据。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节水技术采用情况、作物用水情况,其他投入与产出情况等,以及相应的村、农户和地块特征。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非农就业以及就业地域对不同类型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2000年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外出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形式。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以及本地非农就业,对传统型节水技术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有显著促进作用。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采用传统型节水技术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概率均会增加0.2%。本地非农就业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采用传统型节水技术的概率会增加0.2%,采用农户型节水技术的概率会增加0.4%。从七种细分类型节水技术的研究结果看,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和本地非农就业对畦灌、地面管道、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的采用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的提高会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量,并且小麦的用水需求反应更敏感。从非农就业地域看,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外出从事非农就业,均和小麦和玉米的用水量呈负向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量的影响,会通过影响节水技术采用而发挥作用,采用传统型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小麦的灌溉用水量,社区型节水技术对两种作物的用水量都有显著的减少作用。
  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平均灌溉用水技术效率为0.58,玉米的平均灌溉用水技术效率0.5,并且两种作物地表水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均低于地下水灌溉技术效率。非农就业对作物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本地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高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此外,非农就业通过影响节水技术采用,而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造成的间接影响表明,社区型节水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灌溉用水技术效率。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研究数据创新。运用追踪调研的农户和地块层面跨期15年的五轮面板数据。2)研究视角创新。关注非农就业对灌溉的影响,且对非农就业以就业地域进行划分,实行对非农就业多维度的探讨,并将节水技术按照采用特点划分为多个类别进行分析。3)研究思路创新。不仅分析非农就业对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技术效率的直接影响,也分析了通过节水技术采用造成的间接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需要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合理引导农户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工作。第二,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对节水技术的反应差异,改善不同类型节水技术的实施效果。第三,提高灌溉技术效率,关注非农就业水平较低的农户灌溉技术效率的改善。第四,加强对社区型节水技术的补贴与支持力度,继续推行水价改革,扩大计量收费的实行范围。
其他文献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稳定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保证粮食充足供给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成就,自2003年起,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三连增”。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也越来越凸显,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机械化的推广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大力投入等,均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量,其中,劳动力投入的大量减少及其内部结构的弱质化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产品优育质高且品种愈发多样,农药在病害防治、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农药使用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违规使用农药会危及人的身体健康,还会恶化农村生态环境。因此,进一步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农药利用效率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信息不对称、“亚当·斯密困境”和政府规制等理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就业难度也在增大。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十九大提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大力支持农村农民大胆创新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这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制约了农民创业选择,导致
中越两国依山傍水,两国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经济、技术、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往来源远流长。两国都是以农业立国的大国,技术交流一直以来都是越南和中国合作的“重头戏”。但是一方面中国和越南自然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受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教育资源不同所导致的人才状况的差异,中国与越南相比在农业领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国农业技术领域的势差,从而在客观上使得中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发展局面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然而,改革开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势明显,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资源的成本逐渐上升,社会储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对社会环境造成了污染,对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我国长期依靠低效率的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氏模式亟需改变
经过十年的政策改革,建立和扩展了多部门经济,巴基斯坦的中小企业发展强劲,并帮助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提高了该国的出口价值。属于中小企业类别的中小型林业企业(SMFE)为农村社区和整个社会提供了许多好处。显然,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自然的限制,它被认为是巴基斯坦的一个非正式部门,这就是为什么结果没有反映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中小企业
学位
农业是巴基斯坦经济的主要部门。这一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为19.5%,创造了42.3%的就业机会。小麦是巴基斯坦的主要农业作物之一,80%的农民在大约900万公顷的土地上种植小麦。根据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国家小麦协调计划,伊斯兰堡小麦品种的遗传产量潜力为6-8吨/公顷。它比实际潜力低66%。生产力低下的原因是资源和投资分配不当、政策执行不力、租户土地改革无保障、缺乏提高小麦生产力的适当机
学位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社会流动性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以及增强职业的代际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提升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的竞争。为了保障不断增长的各部门用水需求、缓解竞争压力,国家基于需求管理策略、不断推动以水价政策为核心的用水激励机制的改革。近些年,与农业用水水价政策改革的缓慢推进不同的是,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水价政策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那么,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价格弹性有多大?提高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价格能缓解多大对农业用水的影响?非农部门水价的改革对农业生产产生什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转型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自2008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放缓的态势。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简单地用相对便宜的机械取代昂贵的劳动力投入外,农业机械化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仍然受到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影响。早期文献表明,农业机械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