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从结构式向行动式转型的研究,以伦理工作理论为切入点,落实到社会工作硕士(MSW)在读生的日常实践中。尽管专业伦理体系已经完备,但是面对种种“非伦理气候”,传统中对专业伦理那种原则式、结构式的理解方式力有不逮,因此需要科学全面的视角回应愈发严重的新问题。伦理工作理论主张在行动中考察专业生活中的伦理,重视社工员的生活世界、个性和情感,这些都是传统伦理观积极掩藏和压制的东西,却让我们更加敏感地识别情境中的伦理问题。它包含七重维度:推理工作、架构工作、情感工作、身份工作、角色工作、关系工作和展演工作。本文依据伦理工作框架,描绘MSW在读生伦理实践呈现的面貌,尤其关注学习实践中的日常伦理,以及性格特质、情感与经验等个性化因素,从而发现和澄清了一系列的问题。作者对15名MSW在读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经验与历史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学生们伦理实践以“尊重人”为架构基础,以日常伦理为导向,以推理工作为焦点,以价值认同为首要。第二,以其伦理呈现的两个枢纽为参照:以情感工作为枢纽,学生们日常进行着关于自豪和羞耻的情感劳动,也面临着被迫同理他人的压力,从而自我关怀的需要变得紧迫;以展演工作为枢纽,学生们的日常实践体现了展演工作的道德化、实践边界的模糊化、角色代入的人情化。第三,伦理工作的核心应有政治性的位置,非伦理气候则形成于互锁性压迫机制,作者将这两个前提带入对社工机构运作的分析,发现组织伦理对专业伦理的倾轧中,个性化关怀的空间也被过度挤压了。结合这些发现,作者总结了MSW在读生日常伦理实践的行动图式,这是伦理工作本土化的一个尝试;并完善了伦理工作的框架,使其更具层次性,从而获得更普遍的解释力。最后本文针对专业实践的泛道德化、专业诚正和保卫专业话语这三个议题进行讨论,从伦理实践、伦理教育和社工建制三方面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