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养殖(IMTA)具有提高饵料利用率、改善养殖水环境、获得多样化的养殖品种等诸多优势,是一种生态、环保且经济的养殖模式。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用于改善养殖水环境的方法,通过添加有机碳源,控制碳氮比,水体中的异养细菌能够将氨氮等转化为自身的营养蛋白加以去除,同时,能够絮凝水体中的残饵、颗粒物等形成可供养殖生物直接摄食的絮团,从而达到改善水质以及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的目的。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罗非鱼等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较多。本论文构建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体系,并结合生物絮团技术原理,探究两种技术对花鳗鲡养殖生物量、养殖水质、饲料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我国花鳗鲡养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1.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花鳗鲡的产出效果和氮磷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在12个室内水泥池(3×5×1.2 m)中进行,比较了花鳗鲡单养、花鳗鲡—罗非鱼混养、花鳗鲡—蕹菜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养殖条件下花鳗鲡的产出效果及对氮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结果表明,在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养殖组中,花鳗鲡的单位产量及增重率分别为1.81kg/m3和131.73%,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花鳗鲡的平均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48.18g/尾和1.75%,显著高于花鳗鲡—罗非鱼混养组和花鳗鲡—蕹菜养殖组(p<0.05);对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达到35.03%和17.96%,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试验期间,各养殖模式水体的水温、溶解氧和pH值的变化情况分别为23.8~31.0℃、7.81~5.43mg/L和7.26~8.68,透明度略下降,但各指标在四种养殖模式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将花鳗鲡—罗非鱼—蕹菜进行混合养殖,具有提高养殖产量、提升养殖鱼类氮磷利用率以及适当改善养殖水质等作用。2.为了探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综合养殖系统内花鳗鲡生物量、养殖水质和絮体形成及成分等的影响,在12个室内水泥池(3×5×1.2m)中,进行本次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组)、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进行78天。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均重、特定生长率方面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著低于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单养组(A)。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三态氮方面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变化,先升高后降低,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含量最高(23.68%),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p<0.05)。因此,在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著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并改善养殖水环境。3.为了探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综合养殖系统内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第三章试验设计和条件下,采样成本利润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的的处理组,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C(31.43%,14.14%)、D(28.04%,13.69%),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B(19.91%,8.42%),显著提升了花鳗鲡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p<0.05);经济效益方面,养殖结束时,各组的利润成本比分比为27.09%、32.73%,44.38%,43.74%,生物絮团组在总收益、净收益和成本利润率方面显著高于非絮团组(p<0.05),综合养殖组优于单养组。将综合养殖与生物絮团技术相结合,能够改善养殖水质、提高花鳗鲡生物量以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效率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花鳗鲡养殖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