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也不例外。任何货币政策都只能在特定的经济、金融背景下发挥作用,各个国家的经济、金融背景不同,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不同,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就会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由于不同时期的经济、金融背景的不同,货币政策及其传导也是不一样的。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履行我国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客观上也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变化。我国转型期的经济体系既不同于西方国家所拥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这就导致了我国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过渡性。在坚持上述论断的条件下,我们试图通过对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过程的分析,来把握转型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特点、存在的障碍及原因,同时也为优化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奠定基础。本文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既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进行一个述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所以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进行了一个详细的阐述。但这些理论的应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们大多数只有在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将它们直接拿来用于研究转型期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是不合适的。因此,在借鉴这些理论时必须对它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时刻注意到我国在转型期特殊的国情。在本章最后,我们简单介绍了国内学者对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经济变量传导和机构主体传导两种类型。经济变量传导的主线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机构主体传导的主线是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国民收入。这两个传导主线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必须将它们放在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中考察才有意义。本章的写作正是按照上述思路,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演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分析了转型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经济变量的选择和演进,探讨了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和调控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在我国转型期发生演进的路径和原因,得出的结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了由单一工具、直接调控工具向多样化工具、间接调控工具的转变,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也实现了市场化选择。其次,在货币政策机构主体传导方面,主要是从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分析入手,考察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对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反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多主体的利益博弈过程,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在不同的金融环境和约束条件下,针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围绕自身的利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一个利益的均衡。分析引起这些微观主体行为的背后原因,我们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转型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经常会不如人意。最后,从转型期我国的金融制度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演进的约束环境。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决定了中央银行所能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所能确定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也决定了各个微观主体所能采取的行为。本章的结尾用了一个小节的内容,在界定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一种内生性制度的基础上,从内生性制度的内生性、演进性、关联性、互补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出发,试图揭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演进的原因和未来的方向。第三章是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当前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市场基础不牢固,利率尚未市场化,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受到限制。在传导主体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左右了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中小型银行不发达,无法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多元化。企业由于投资的盲目性,对货币政策反应不敏感。随着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居民对未来的支出预期不断上升,减少了投资和消费,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一是我国宏观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加上体制改革的原因,使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缺乏空间;二是我国货币市场交易效率不高,交易工具单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存在梗阻;三是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减少了投资和消费,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不灵敏。第四章提出了改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建议。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约束方面,一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供求决定,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汇率渠道充分发挥作用;三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使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重塑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主体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改造和发展中小银行;二是要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增强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性;三是改善居民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居民的积极预期,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只有既从宏观上建立和完善企业化、多元化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和高度发达、规范运作的金融市场体系,又从微观上培养行为理性化的企业和居民,以市场化改革和间接调控为方向,充分调动传导主体的积极性,通过自发的利益调整来改变传导主体的各种行为,才能建立和疏通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才能保证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