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实录》看清代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的农业开发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是对全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这一地带内不仅空间上有农有牧,且时间上时农时牧,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交替和兴衰。清代(1644~1911年)267年间,该区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农业垦殖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清末无序的过度的开垦,使得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今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诸多环境问题,均与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过程有联系。本文利用《清实录》中清政府对该区进行土地管理与利用的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时空图分析了该地区农垦区扩张的历史,得出以下结论:(1)农耕区的发展呈现新垦区北扩和已垦区内填充式开垦两种形式。农耕区界线范围逐渐北扩,从长城一线以南扩展到太仆寺—多伦—赤峰—围场—敖汉—线。开垦界线最北到达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境内。(2)农耕区北扩的过程中于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奈曼、库伦旗等一些沙地区出现间断。(3)开垦类型随时间发展有变化。顺治朝为官庄和零星私垦;康熙朝以官庄为主;雍正朝官庄与屯垦并重;乾隆朝以私垦、官庄和招垦为主,有少量的屯垦:嘉庆朝以后历朝均以官垦为主要开垦类型。(4)各朝垦殖政策随时态有发展变化。依据开垦记录条数统计,并结合前人研究,将整个清代分成5个不同的开垦阶段:官庄时期(顺治—康熙)、厉禁有驰时期(雍正—乾隆)、限垦时期(嘉庆—道光)、弛禁时期(咸丰—同治)、放垦时期(光绪—宣统)。(5)乾隆朝、清末为两个垦殖高峰,土地利用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开垦背景、开垦目的、开垦政策、开垦范围和开垦类型、开垦后果这几个方面看,这两次开垦高峰期的性质完全不同。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到清政府土地管理政策对该区农业开发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便规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其中大部分工程在北方地区实施。我国北方,尤其三北区域(东北、西北、华北)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经过近
湿地作为城市中生态功能非常重要的景观类型,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消失。深入研究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动态、湿地水体质量空间分异性机制等
人为干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演替方向,在生物多样性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干扰梯度类型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揭示在一定时空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理论知识相当多,且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通过举例,阐述怎样用学生们熟悉的、实际的、热门的案例来配合理论知识的讲授,并围绕精心挑选的
交通是沟通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便利的交通有利于节约时间,催生旅游新格局。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对交通具有拉动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
煤层气田地面集输系统是煤层气开发工程的核心环节,是一个“采气、集输和监测”一体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借鉴传统的天然气集输工艺,往往会造成集输系统资金投入过大,投入与产出比
地表温度是表征地球表面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区域和全球尺度陆地表面物理过程的关键参数之一。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快速获取区域地表温度提供了新的途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