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排斥后的应对反应:期望和效价的影响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场所排斥是指在工作场所中,个体主观感知到的他人对自己的忽略、排挤和拒绝。本研究基于多元动机模型和期望.效价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经典排斥操纵范式--回忆排斥经历以及虚拟情境故事等多种范式,考察员工受到工作场所排斥后的应对反应,并探讨目标期望(修复关系的可能性)和效价(关系的重要性)等因素对个体反应选择的影响。  通过对62位被试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到应对同事排斥17类反应,应对上司排斥16类反应,可将其划分为积极反应、消极反应和不作为反应。  对82位进行应对工作场所排斥的反应问卷调查,相比消极反应和不作为反应,积极反应在使用频率更高,修复受损关系更为有效;对64位同时作答了上司排斥和同事排斥后应对反应问卷的64位被试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应对不同来源的排斥,各反应的频率和有效性排名基本一致,在个别反应有显著差异。  为进一步研究受到排斥的员工在做出相应反应后,个体和组织层面所受到的影响是否有差异,研究采取回忆的范式,请被试回忆曾被同事排斥的经历和当时如何应对该事件的。通过对49份数据的方差分析,发现采取积极方式予以应对的个体继续受排斥的可能性更小,和排斥他的人关系明显好转;相较采取消极反应和不作为反应的个体,情绪衰竭程度更小,对排斥他的人评价更积极,继续与其工作的意愿更强烈,对工作满意度更高,离职意向更低(p<0.001)。  为验证期望和效价会影响员工工作场所排斥后的应对反应,首先采取回忆的范式,对78名实验组被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三类行为反应(消极反应、不作为、积极反应)作为因变量,控制性别、年龄、工作时间,结果发现:年龄、关系重要性、修复关系可能性三个变量系数显著(χ2=37.71,p<0.001);将修复关系可能性和关系有效性的交互项纳入模型后,仅交互项系数显著,其他变量系数均不显著(χ2=50.23,p<0.001)。尽管与受到同事排斥相比,员工将与排斥自己的上司关系看的更加重要(t=-1.92,p=0.06),但排斥来源和应对反应类型并无显著关系(χ2=1.30,p=0.52)。而受到排斥的程度则和关系修复可能性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02),对反应类型具有显著预测作用(χ2=41.17,p<0.001)。  通过虚拟工作场所排斥的情境故事,进行2(期望:低期望vs高期望)*2(效价:低效价vs高效价)被试问设计,对183份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期望和效价对积极反应主效应显著(p<0.001),交互效应不显著(p=0.73);期望和效价对消极反应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显著(p<0.001);期望和效价对消极反应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10)。将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的Z分数相减合成反应总分,分数越高表明积极反应的倾向越高,分数越低表明消极反应的倾向越高。期望和效价对消极反应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显著(p<0.01)。
其他文献
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省直机关工委通过在中心组学习中推广“述学、考学、督学”的“三学”管理模
农村教师承载着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任,并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共识。具备反思能力的教师不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是通过批判性反思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进行反思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30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作为被试,采用《教师激励行为观察表》(Reeve,2005),对支持自主和控制这两种课堂激励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质性和量化
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它是健康心理的标志之,压力知觉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压力知觉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本研究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
学位
研究旨在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风险条件下不同类型框架效应的机制,并进一步考查群体决策中的不同框架效应。首先选取在校大学生97名,随机分配到正负框架两种实验条件
为梦想出发rn出身音乐世家的马泰,自幼就以音乐为伴,用音乐谱写心情与人生道路,让他对音乐和艺术形成了天然的敏感和灵感.马泰认为:“音乐是良药,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
以记忆与注意为代表的基本认知功能是影响考察人员能否在极端环境下完成复杂任务的重要因素。南极因其高寒、单调、孤立、封闭的特点,是极端环境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以中国南极
从认知层面和意愿层面两个角度考察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的特点,同时考察子女对自己与父母在一起的未来时间的知觉对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并且检验改变子女的时间知觉应用到日常公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