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及元代汉语中的“有”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ei1989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是汉语北方官话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繁荣时期。不同类型语言之间长期接触,必然会对汉语的面貌产生某些影响。《秘史》及其他直译体文献中的蒙汉混合语言现象,正是这一时期语言接触的生动体现。深入研究其中的某一语言现象,对于探讨语言接触与融合的规律,对于全面了解元代北方汉语的面貌、特点,弄清历史上北方阿尔泰语对汉语产生影响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蒙古秘史》总译本中一个具体的词语“有”为着眼点,以其他的直译体文献、元曲话本为依托,运用共时和和历时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对元代北方汉语中“有”的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以及特殊结构进行穷尽性描写和分析;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接触理论,运用历史比较和类型比较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时制助词“有”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诱发其重新回归语言的外在动因,认为“有”的时体功能是以心理认知因素为内在机制的,而元代时制助词“有”则是在此基础上汉蒙语言接触中语言竞争和互补的直接结果;在汉语发展史上,元代汉语特别是当时北方流行的“汉儿言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变异形式,论文深入揭示了这种活跃于元代北方口语的交际语言——“汉儿言语”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有力地解释了“有”时体功能在其发展历史上的断层现象和元代回归现象,并探讨了“有”的时体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语义网络既有共时层面的稳定性,又有历时层面的扩散性,“有”的语义就是在这种稳定性和扩散性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本论文填补了汉语史对“有”字用法研究的空白。
其他文献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CSSLS)、国际腰椎研究学会(ISSLS)、《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主办,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
论文第一部分为文学本位的回归清理了外部的纠缠和禁锢,在文学与政治、与生活等关系上建立了一种新型联系.论文核心部分是对人性、人道主义,形象思维、典型、现实主义等在"十
《世说新语》是以魏晋时期的真实人物和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志人小说,刻画了一千五百多个历史人物,现存1130余条,共60100余字。其近乎口语化的词汇,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语言概貌,
同义连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得到学术界广泛地关注。同义连用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并列在一起使用,而表达相同的或基本一样的意思。
本文对《诗·周南》地域风格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诗》十五国风采自周代十五个不同的地域,虽然经过编诗者的统一编排,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有着各自的风神雅致。文章探讨了
元和诗歌是中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古思潮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一条主线。然而元和诗歌的复古运动却呈现出了刻意求奇的特色。换言之,元和诗人的着意复古,迫使其诗歌呈现出了怪异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吃”作为人类存在的保障、社会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一直受到所有族群与社会的关注。饮食文化不但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非语言信息的传递方式,而且对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studying in Japan Abstract: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profoundly affected Luxuns thought and creation . Coming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