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的“发现”与二十年代中国新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古代“长者本位”、“没有儿童”的时代,和晚清单纯把儿童视作缩小的“民族拯救者”的时代,随着二十年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儿童第一次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和独立的个体的人被成人社会所“发现”和认同。而这种对“儿童”出自两个层面的“发现”,作为时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指向,也渗透到了当时正处于初创开拓期的新诗。新诗作者“发现”并集中塑造出了两种儿童形象系列:具体来说其一是社会性构成系列,诗人对儿童赋予了与农民、妇女同样的符号意义,为了完成“救救孩子”的使命,在现实的残酷中体验他们的苦痛挣扎,塑造出了众多苦儿形象:其二是展现人性系列,诗人将儿童从“时代——孩子”的坐标轴中拉出,发现了更具儿童本色的幸福本真的顽童形象;当诗人进一步把这一类型的儿童形象所具备的精神优势加以放大和抽象化,新诗中又出现了一批带着崇高完美意味,能使受众感到内在升华解脱、甚至被拯救的“天使”形象。同时,儿童的“发现”亦为儿童争得了与成人同等的叙事抒怀的话语权,诗人创造性地将其内化,以儿童的思维方法、语言模式,即“儿童视角”去感物抒情,并同样走上了社会化和个性化两种不同的道路。当诗人试着通过社会的儿童的视野打量体验现实社会,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真实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当诗人回复到真正的儿童那轻快美真的童眸,他们则又再次在儿时美幻的“梦之谷”中陶醉于那不沾纤尘的对于“家园旧梦”和“温暖人情”的天真想象。此外,儿童的“发现”也为二十年代新诗带来了题材、诗风和译介等方面的众多影响:并对三、四十年代新诗中的儿童形象、儿童视角等起到了源流的文学史意义及作用。
其他文献
<正>学前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自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来,认定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
改革开放以来,广告在发挥着传递信息、促进销售、活跃市场经济等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广告伦理缺失的现象频频出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
<正>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创造性地表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幼儿在参与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再现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体会角
<正>自18世纪卢梭"发现儿童"以来,儿童与成人、课程、环境之间的关系便一直在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上半叶,杜威在美洲大陆掀起"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爱伦·凯在欧洲大陆发起"新教
将乡土地理融入课堂是许多地理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乡土素材仅仅作为例子或教材的补充,利用效果并不明显。文章从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阐述如何甄选、组织乡土
耶罗尼米斯·博斯是尼德兰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最令人惊奇的文艺复兴画家之一。他的绘画来源于神话、文学作品、异教崇拜、魔法甚至炼金术,他的作品中充满幻想的、梦
由于心理状态的定义一直没有统一,影响了系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心理训练的效果始终不稳定。从心理状态的定义着手,界定了其内涵,论述了心理状态变化的生理学机制和心理学机制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由于他思想上的复杂性,他对这一时代的艺术有着摇摆不定的感情。本文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礼赞”、“对光韵艺术的怀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成为引资大国。随着引资数额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进入营运期和成熟期,并且伴随着早期合同的到期,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的撤资事件也日益频繁
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将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科学领域。它旨在结合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促进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成为21世纪精神分析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