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理论视域下资源枯竭型乡村振兴实证研究--以H省H市J村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指南,通过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资源枯竭型乡村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因为曾占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发展领先,有些甚至一度成为富裕乡村。但随着资源的耗尽,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渐次突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资源枯竭型乡村逐渐衰落。资源枯竭型乡村具有典型性,对其研究在宏观上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覆盖,在微观上有助于为资源枯竭型乡村谋求振兴发展,为解决存在的供需矛盾提供建议和参考。H省H市J村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乡村,笔者于2018年7月起多次赴村调研,运用访谈调查法和个案调查法对J村开展实地调研,累计驻村工作6个月,以了解J村振兴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建设、社会治理和生活富裕等方面面临的供需矛盾,运用供需理论的视角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资源枯竭型乡村在振兴过程中矛盾的生成表象及化解之策。
  本论文共分成五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重难点、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相关研究理论和对J村开展调查研究设计。第三章,运用相关软件和文本分析法对获得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调研分析结果表明资源枯竭型乡村J村在振兴过程中“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建设、社会治理、生活富裕”五方面面临着供需数量和结构的不匹配问题,阻碍了村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J村振兴发展。针对存在问题,本论文第四章分别从微观供需主体、中观组织规划、宏观体制入手,对资源枯竭型乡村振兴面临供需矛盾进行分析。最后,论文的第五章提出化解资源枯竭型乡村振兴面临供需矛盾对策建议,主要基于资源枯竭型乡村振兴面临供需矛盾和形成原因入手,从发展产业、宜居生态、文明乡风、健全治理、富裕生活五方面展开论述。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成为了企业在长期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组织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内部成员拥有的信息和企业特有的信息的集合,组织资本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促进了各部门间的交流,对于企业经营效率以及价值上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企业面临的风险入手,围绕组织资本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企业对组织资本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对关键性人
学位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以下简称“马恩贫困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下的无产阶级贫困状况,揭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固有矛盾给无产阶级带来的沉重灾难,阐明资本主义存在的本质问题及资本主义下贫困治理无法逾越的困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全面而深刻诠释。不仅如此,这一理论内容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趋向片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贫困状
学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整体性。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教育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相应地也决定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性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位
党内监督是全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从中共五大决定在中央层面设立监察委员会到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设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完善党内监督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学术界对党内监督问题的研究大都聚焦在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后的历史时期,有关1921-1927年间党内监督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所产生的冲击波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围,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便捷高效的网络沟通方式使互联网成为了“民声集散地”。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利用网络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本文围绕“网络党群沟通机制建构”这一核心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深刻内涵和生成机制是什么?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这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运用政治学、传播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寻提升新时代社
学位
树立青年榜样,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引导青年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新使命,对青年榜样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青年榜样的作用发挥面临着一些冲击与挑战,如何优化其作用发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在青年榜样的形象特征与事迹类型层面,建立1997-2019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资料库,描述历届获奖者的时空分布、个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全球治理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提出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主张。特别是在如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他将协商民主的思想推广到对全球治理的思考,阐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明确提出了“协商对话”应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方法。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
学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全球治理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顺应世界各国同舟并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中国适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提出以来经过了从理念构想到话语沟通,从理念传播到行动构建的发展过程,为促进世界长期和平稳定局势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本文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主题,从“思想、话语、行动”三个维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过程、现实困境,从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党和政府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面临供需失衡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农村文化礼堂项目的实地调研,在该项目对解决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影响及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同时参考借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