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转型时期,都会引起新的争论和审视。随着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术性一直被强调,而职业性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是关系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本研究结合现实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追溯职业性的变迁,阐明职业性是高等教育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分析其产生与变化的规律,为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正确把握其职业性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围绕“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这一研究主题,按照概念探讨——历史溯源——因素分析——理论总结这一整体思路展开,全文除导言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是界定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相关概念,探讨了职业性与专业性及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并从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序追溯了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历史变迁,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探讨了职业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特征。第三章以系统论的视角对影响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内部影响因素有知识观、学生入学目的和教师角色;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经济需求、政策法规和文化传统。第四章主要探讨了高等教育职业性发展的总体规律以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结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简单概括与反思。
本研究试图阐明,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伴随着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相互博弈。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