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赤霉病菌RNA干扰片段小麦的筛选与鉴定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9912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流行的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穗部,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现有的小麦种质资源中,缺乏高抗或免疫的抗赤霉病材料,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培育进展缓慢。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不同来源的抗性基因导入小麦品种中,筛选、鉴定整合了抗性基因的小麦株系,可为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培育提供新种质,为发展持久、稳定的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体系提供信息。本研究选择我国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襄麦76、扬麦158、郑麦9023为转化受体,以Pmi为筛选标记基因,将来源于小麦赤霉病菌致病基因的几丁质合酶(Chs)、葡聚糖合酶(Gls)、细胞分裂基因(Myo)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miRNA)的RNAi片段(基因),构建小麦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法或农杆菌介导法,转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成苗,筛选、鉴定了不同世代的转基因小麦材料,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源于赤霉菌致病基因的RNAi片段小麦的筛选与鉴定(1)用细胞膜蛋白酶与几丁质合酶基因的相关RNAi片段构建的小麦表达载体,分离最小表达框DNA片段glsAs2-glsAs6、glsAs3-glsAS6、chs3b-As5-As1、chs3b-As3-As3和glsAs6-i-glsAs6,组配成不同组合,经基因枪转化襄麦76、扬麦158,筛选、获得18株T0代阳性植株,从T0代自交后代中,PCR鉴定了5种不同基因型的转基因小麦株系18个:其中A,T4代ZR株系1株,含glsAs2-glsAs6、glsAs3-glsAs6和chs3b-As5-As1基因;B,T3代CA和CB株系2株,含glsAs2-glsAs6和glsAs3-glsAs6基因;C,T2代03gls株系2株,含glsAs2-glsAs6基因;D,T1代Ch株系12株,含glsAs2-glsAs6和chs3b-As-As3基因;E,T1代07gls株系1株,含glsAs2-glsAs6和glsAs6-i-glsAs6基因。(2)用细胞分裂基因的相关RNAi片段构建的小麦表达载体,分离最小表达框DNA片段Myo2-As6-As6通过基因枪转化襄麦76、郑麦9023,经PMI/甘露糖筛选体系筛选、PCR鉴定,得到6株含Myo2-As6、Pmi基因的T1代阳性植株。(3)将几丁质合酶基因的RNAi片段Chs7-As3-As4构建的小麦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GV3101,以重组农杆菌菌株侵染转化扬麦158幼胚愈伤,经PMI/甘露糖体系筛选,获得1株T1代转基因株系,PCR鉴定表明,这个株系含有转入的目的基因。2.转源于赤霉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miRNA)的RNAi片段小麦的筛选与鉴定用赤霉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RNAi片段构建的小麦表达载体,分离最小表达框DNA片段ubi-8mR7、35SN-8mR7、Lem1-8mR7、Lem2-8mR7、cmps-8mR7、cmps-8mR12-47、ubi-8mRFD10787、cmps-8mRFD10787和ubi-8mR12-47,组配成不同组合,转化襄麦76、扬麦158,筛选获得16株T0代阳性植株。在T0代自交后代中,经PCR鉴定了5种不同基因型的转基因小麦株系:其中A,T1代mR株系8株,含ubi-8mR7和35SN-8mR7基因;B,T1代07mR株系1株,含Lem1-8mR7、Lem2-8mR7和cmps-8mR7基因;C,T1代08mR株系1株,含35SN-8mR7和cmps-8mR7基因;D,T0代Z11mR株系3株,含Lem2-8mR7、cmps-8mR12-47和ubi-8mRFD10787基因;E,T0代C11mR株系3株,含Lem2-8mR7、cmps-8mRFD10787和ubi-8mR12-47基因。3.课题组已获得高世代材料的加代繁殖鉴定将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获得的转基因扬麦158、襄麦76小麦材料并进行加代繁殖,并进行PCR鉴定。结果如下:A,1株转cmps-Chs3b As2-Chs3b As3基因株系的加代鉴定。通过T3~T4代PCR鉴定,转入的外源基因发生供分离;B,2株转Chs7、Pkc和Blf基因株系的外源基因未连锁遗传,后代出现分离;C,1株转OAPAR基因株系的外源基因连锁遗传,出现共分离。经PCR筛选获得的这些转基因小麦材料,其表现型与未转化的小麦品种没有明显差异,经过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世代的PCR鉴定,说明转入的基因已经整合到受体小麦品种的基因组中,这些来自赤霉病菌的RNAi片段,可以在小麦中遗传,尽管有些还处于分离世代。这些转基因小麦株系,为进一步筛选、培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新材料,也为开发利用不同来源的抗性资源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了材料。
其他文献
古树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物、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甘肃省崇信县拥有丰富的槐(Sophora japonica)古树资源,但关于它们的健康状况尚不清楚,使古树保护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健康诊断有助于科学开展古树保护与复壮工作,而健康评价是健康诊断的前提和依据,针对单一树种进行健康评价有利于提高古树保护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但有关槐古树健康评价模型构建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甘肃省崇信县2
学位
蚂蚁是进化最为成功的社会性昆虫之一,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的昆虫类群之一,拥有复杂的化学通讯模式和社会组织。遍布蚂蚁全身的外分泌腺能合成和释放丰富的化学信息物质,构成复杂的化学通讯网络,调控巢群的发育、觅食、亲系识别和品级分化等社会行为,具有踪迹、防御、召集、生殖等重要功能。上颚腺是蚂蚁头部主要的外分泌腺之一,可分泌、贮存和释放多种化学物质,其超微结构及化学成分在同种蚂蚁不同品级
学位
为了解6种刺柏属植物亲缘关系及其对高原寒旱环境的适应性,本文从针叶结构角度出发,以青海省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大果圆柏(J.tibetica)、密枝圆柏(J.convallium)、叉子圆柏(J.sabina)、塔枝圆柏(J.komarovii)及刺柏(J.formosana)为研究对象,构建了6种刺柏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其亲缘关系,同时以祁连圆柏、大果圆柏
学位
穗型是水稻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水稻穗由穗轴、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小穗组成。探究穗发育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课题组前已创建了水稻粳稻品种中花11号(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 cv.Zhonghua11)的大型T-DNA突变体库,本研究基于已鉴定的4份穗突变体材料l4、ps19、ps22、ps26,它们均表现为水稻穗形态建成缺陷型突变。利用图位克隆的
学位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要合理地调控水分的吸收和散失,这一过程主要受到植物表皮气孔的调控。植物的表面有一层角质层,能很好的防止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过度失水,对植物保持体内必需水分具有重要的作用。GDSL脂酶是脂肪分解酶的一个大的亚家族,在微生物和植物里广泛存在。脂质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会参与植物表面角质、蜡质或细胞膜脂的合成。因此,GDSL脂酶可能参与植
学位
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落叶灌木,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食同源植物。我国宁夏枸杞广泛种植于干旱半干旱区,产区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生产上普遍存在着过度使用氮肥来保证产量的现象,导致了土壤板结、盐碱化加重等问题。为了实现宁夏枸杞的绿色有机生产,提高宁夏枸杞的产量与品质,AM真菌作为生物肥料在宁夏枸杞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宁夏枸杞菌根途径的氮吸收机制,可以为改善宁
学位
甘肃是我国西北部的典型生态脆弱区,其森林健康水平与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脆弱等生态问题息息相关。而森林健康评价是了解地区森林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作为改善地区森林经营模式、提高森林健康水平的前提,对甘肃省的森林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8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从森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结构和土壤状况3个方面选取16项指标,通过野外调查142个典型样地收集指标数据,采
学位
秦岭林区天然次生林的主要建群种为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它们形成的松林、栎林以及松栎混交林是秦岭林区广泛分布的群落类型,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意义重大。森林群落中建群种的更新能力直接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学位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特色的经济林果,枣果营养和功能成分丰富。随着产业发展,优质良种需求迫切,与传统的实生选育等方式相比,枣树杂交技术体系的建立,加快了新品种培育进程,本研究以鲜食枣品质优选为目标,以‘冬枣’为母本、‘金丝4号’为父本构建的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杂交F1代103个单株的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核质量、果核纵径、果核横径、核形指数、可
学位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而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花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花椒抗旱性的方法对于保障花椒生产有重要意义。褪黑素能通过调节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过程来增强植物抗旱能力。目前,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花椒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对其潜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以花椒幼苗为试验材料,用20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