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弯管的水动力与波浪能转换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wpw8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浪是水体表面的起伏。波浪能是波浪中蕴含的机械能,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地转换和利用波浪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并充实沿海的能源供给,尤其对于远离大陆的海岛,开发和利用波浪能,就地从海洋中汲取能源,有助于解决那里的能源供给难题,因而研究波浪能的转换和利用技术,提高其转换效率,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社会意义。后弯管是一种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的振荡水柱类波浪能装置,推进它的商业化,有助于人类波浪能利用事业的进步。因此,为了促进后弯管波浪能转换技术的商业化,本文对后弯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本文的实验研究主要探索后弯管的结构改型与装置集成,包括在浮舱尾部附加三角形浮体、改变浮舱尾部形状、将底部改为斜面、改变横管高度、将迎波面改成尖形、在迎波面附加外凸与内凹的浮体、在迎波面前置气室与宽板、将多个后弯管并联,研究改型与集成后后弯管装置的波浪能转换特性,总结并归纳提高其波浪能转换能力的理论与方法。传统的圆尾后弯管的最高俘获宽度比为86.24%,经过改型设计后得到的尖尾高底后弯管的最高俘获宽度比达到了130.78%,梭形与尖尾中底后弯管的最高俘获宽度比也分别达到了97.78%、96.25%。
  实验研究成果中需要强调的是,使并联后弯管装置的间距大于零的设想。实验中当间宽比为0.7843时,并联的三个后弯管的俘获宽度比的最大值由大到小分别为123.09%、117%和106.49%,分别比间宽比为0时的相应值增大了5.72%、8.42%和6.02%,且总俘获宽度比大于100%的入射波浪周期范围也增大了0.05s。这一设想突破了后弯管相挨紧邻并联的做法,简单而有效地提高了整个并联装置的俘获宽度比,而且如此并联的装置的俘获宽度比还可通过调整并联间距进行提升优化,这对推进后弯管波浪能场的低成本商业化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与单个后弯管相比,并联后弯管装置的整体运动更为平稳,所需要的总系泊力在后弯管数量上的平均值更小,对锚泊系统要求更低,故而其运行成本更为经济。
  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后弯管的波浪能转换过程,还用实验数据研究了气室内的水位升降周期、水位升降高度、气压差幅值、气室阻尼4个气室参数随入射波周期、入射波高度、总质量、气孔面积比、锚点位置比、锚链长度比6个实验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6个实验因素对4个气室参数的影响及其大小与顺序,丰富了人类对后弯管能量转换过程的认识。
  后弯管的水动力学计算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管道内部存在着水波流场;二是气室内部具有相对大气压强不为零的变化空气压强。这两大难点阻碍了国内外学者对它能量转换过程的水动力学仿真与模拟工作。本文通过将后弯管的近波浪流场划分为管内流场与管外流场,用波浪速度势与速度的连续性条件予以衔接,并将辐射势分解为后弯管运动辐射势与气室空气压强辐射势进行独立求解,从而破解了这两大难点,成功实现了后弯管能量转换过程的水动力学模拟。
  本文理论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假设气室内表面压强分布均衡、气室与大气的压强差与气室水位相对于后弯管的升降速度成正比,引入气室阻尼,使气室空气与后弯管、气室空气与水柱之间相互作用线性化,运用微幅波线性势流理论建立了无系泊后弯管在无限水域微幅波中波浪能转换过程的气固液三相耦合的动力学模型,结合简单格林函数法,对建立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并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后弯管的附加质量、附加阻尼、波浪激励力、气室压强、压强辐射力系数、运动位移随入射波浪周期的变化,从理论上探究了后弯管的波浪能转换过程,模拟了俘获宽度比随气室阻尼、吃水深度、水深、横管高度、总高度、浮舱三角长度、后弯管长度的变化以及后弯管、前弯管两种装置的俘获宽度比随入射波浪周期的变化,模拟结果与人类的已有认识高度一致,从而多次证实了所建的模型的可靠性与正确性,并获得了一些可用于指导后弯管设计的结论。因而本文建立的计算理论为后弯管的改进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而且,该理论研究仅运用简单格林函数法与微幅波线性势流理论模拟计算了无限开阔水域中微幅波作用下的三维无系泊后弯管多自由度运动的动力学过程,为更深入地探究与模拟后弯管的波浪能转换过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之,本文在后弯管上开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对推进后弯管波浪能装置的商业化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流体驱动的无运动结构的简单部件,喷射器提供了压缩,输送,混合等多种用途。喷射器在真空,散热和制冷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喷射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使用喷射器代替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的膨胀阀不但可以增大蒸发器中的焓降,还可以回收膨胀功,使得压缩机吸气压力增大,从而减小了压缩机工作的压比及功耗,喷射制冷技术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工作围绕喷射制冷技术为研究目标,设计并搭建
学位
干热岩(Hot Dry Rock,HDR)地热能是指贮存在深层地表下低渗透性岩石中的热能,具有储量丰富、温度高等优点,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干热岩地热能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地热能开采技术是采用增强型地热能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利用水力压裂等手段将地下低渗透性目标岩体压裂成高渗透性的人工热储,通过水泵等设备将低温的水、二氧化碳等流体介质注入到人工热储,置换高
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煤炭等产能过剩,煤炭发电设备利用率低,可再生能源消纳无法充分满足,供能系统梯级利用程度不高等。同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劳动者健康水平,加重了社会运行成本。针对以上能源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国家能源局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全国要在“十三五”期间开始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同时将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分配到各省及直辖市并要求层层分配。除政策层面外,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手段。  广州市当前的能源消费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仍然依赖能源消费的支撑,能源消费体量大、需求大;广州市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较低;广州市各行
波浪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波浪能发电技术种类繁多,其中漂浮振荡水柱技术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漂浮振荡水柱技术以一个浮体为支撑体吸收波浪能量,以管道中的空气为中间介质转换波浪能量,因此漂浮振荡水柱技术又可称为单浮体气动式技术。单浮体气动式技术结构简单,可工厂化规模生产,其后续能量转换机构不与海水接触,具有造价低、可靠性高、维护成本低的特点,因此提高转换效率对于单浮体气动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MVR—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又被称为直接热泵技术,主要以电力作为动力源,通过蒸汽压缩机提高二次蒸汽的温度及压力,再将加压升温的二次蒸汽通过管路重新返回到蒸发器中循环利用,可以大大降低对生蒸汽的需求,充分利用了二次蒸汽中剩余的热能;而且不需要冷却塔,大大降低了运行的费用且节能节水。传统过程装置人工操作及信息采集困难,自控技术的发展有效
空气预热器广泛应用于烟气余热回收,但常用的传统管式空气预热器换热系数较低,换热器体积庞大,此外低温露点腐蚀问题突出,因而须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三维变形管凭借其管内外优异的传热性能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在三维变形管内及管束间做纵向流动时换热得到显著强化,研究者们一致认为由于管壁形变在管内外产生的二次流,减薄了热边界层厚度,增强了管内流体的扰动和流体间的混合,增大了换热壁面的
生物质气化是一种高效利用生物质的技术手段,可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并用于直燃供热或发电,也可用于化工品合成。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焦油会导致管路、阀门等下游设备堵塞与腐蚀,限制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常见的焦油脱除方法,如物理脱除法、热裂解法和催化剂裂解法,存在能耗高、二次污染、催化剂稳定性差等问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能在较低温度下脱除焦油并具有较高的脱除效率,且与催化剂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脱除效
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国内污泥产量逐年递增,给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污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原则,污泥热化学处理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化学链气化技术(CLG)是一种新颖的气化技术,采用金属氧化物作为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循环:载氧体在燃料反应器中被燃料还原,实现燃料的气化;还原后的载氧体在空气反应器中被氧化,实现循环再生。铜渣是一种废弃矿渣,经过高温煅烧可拥有一定的氧化还
学位
为了使我们人类社会能够维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必然选择。波浪能是一种储存量巨大,很具有开发价值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其中振荡水柱式波浪能发电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空气透平的能量转换效率低,高效工作区间窄一直制约着振荡水柱式波浪能开发技术的继续发展,本文运用仿真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探明了Wells透平叶顶间隙泄露流和边界层分离对透平表面流场的破坏和对效率的影响后,有针对性的对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