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研究

被引量 : 24次 | 上传用户:boli25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枝词是巴渝地区古老民族的山歌遗韵,有浓郁的少数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蕴涵。作为一种经汉族文人挖掘、倚声填词的文体,是西南、中南交界处巴人、濮僚和楚民族融合的产物,集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为中古诗歌舞活化石。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经三峡或贬谪附近时即对“竹枝”有关注,杜甫寓夔期间有《夔州歌十绝句》,“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等诗句。白居易、刘禹锡作为联系民间大家,最先作竹枝词。白居易开风俗竹枝,刘禹锡创“白帝城头”之曲,与屈原《九歌》争高。宋时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追摹唐艺,在三峡武陵地区各有所获。元杨维桢等于西湖另开竹枝词传播中心,明后竹枝词始盛,清蔚为大观。“民族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术语,以往多用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本文取民族文学视野,以西南少数民族竹枝词为研究重点,对多民族因迁徙、融合而形成的竹枝词进行梳理、考证,并述其源流以及对汉族文人竹枝词创作的影响。导论部分简要梳理竹枝词从产生到清代发展及各朝竹枝词创作情况与形式变化,回顾竹枝词点评史与研究史,分析竹枝词民族文学研究视角的缺乏与研究价值,交代论文研究思路与所受现代学者启发。第一章为本文基础部分,梳理西南少数民族巴、盘瓠、濮僚族源神话与竹枝词关联,探讨多民族音乐、舞蹈与竹枝词关系,对竹枝词产生的时间地点诸说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关于竹枝词产生时间、地点与民族说。第二章为论文综合概述部分,通过对竹枝词“名解”诸说列举,分析竹枝词得名三说,即“手执竹枝歌舞”、“和声说”、“泛声说”三种,重点研究“竹枝”与“竹王神话”的关联,比较多民族起源神话母题中“竹生人”传说,分析僚人迁徙线路,揭示三峡竹枝词形成的文化背景,归纳竹枝词形式、序跋、节注所透露出的特征,概述竹枝词概念与写作方式的变化。第三章为论文延展部分,以第二章为参照,概述竹枝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状况和文人竹枝词写作,分汉族文人的竹枝词创作影响和少数民族文人的竹枝词创作,重点梳理竹枝词在滇黔、巴渝鄂西、湘桂以及北方民族地区的流传,归纳少数民族文人竹枝词创作在题材内容、观念风格、语言句式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第四章以第三章为分析比较基础,概述汉族文人对竹枝词写法、观念、风格和形式上的各自贡献,梳理各朝汉族文人写作概况,由此形成的影响源与历史政治关联,总结汉族文人间竹枝词创作潜在影响以及汉族文人对少数民族文人竹枝词创作的影响。结语部分为论文总结部分,通过文献穿插和与竹枝词相关观念的旁介,得出巴人为喜爱歌舞的民族,有“下里巴人”和“巴歈”传统,成汉后僚人迁徙,带来“竹王崇拜”和竹母祭祀(“女儿子”)。在巫山这一有悠久历史文化蕴涵的地方与巴楚民间祈子俗和女子婚嫁邀福俗结合,掺入“含思宛转”的荆楚民歌风格,最终定型为一种带民族风俗的咏土风诗体。
其他文献
饭局是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事项,目前为止对饭局的研究大体上将之作为一个既成事实、甚至是人人皆知的“常识”而进行的。这些研究主要强调或论证饭局在划分社会
在日语的学习研究中,语言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提供了一种理论体系,更为语言研究者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中,特别是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非常
电视剧艺术自其诞生之日,一直在经历着迅速的发展,在其发展历程中,电视剧产业已经逐渐走向成熟。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起质的变化。电视剧在其创作、制作与生产的过程中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行业性和区域性,所以校企文化对接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阐述了笔者所在学院在校企文化对接的问题上进行的积极的探索。
潮州嵌瓷是潮汕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但出于种种原因,它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本文探讨了如何寻找突破口,以使嵌瓷艺术展现勃勃生机,焕发出其应有的光彩。
积极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是一项依靠总统的行政命令来处理涉及美国种族(race)、性别(gender)和社会阶层(class)方面问题的政策。迄今为止,积极行动政策已在美国实施五十
我国共七部正史载有记录一代藏书或一代著述的艺文或经籍志,分别为:《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发展。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小说,理所当然地适用于这句话。"自主体验式"教学模
<正>前苏联国家转轨至今,在体制建立过程中经历了从照搬西方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历程,目前转型尚未结束,成效参差不齐,仍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均宣称建立了"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了解各民族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