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探讨——以葛浩文《饥饿的女儿》英译本为例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uraitru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Lakoff & Johnson,1999;王寅,2002,p.9),认为人类语言离不开人类的体验感知。受认识语言学的影响,翻译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范畴下的各种现象与本质,促成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产生(王寅,2005)。该翻译观将翻译视为一种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源语转换成目标语的认知活动。翻译主体的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关于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日益增多。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原文意义的传达,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则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研究焦点由研究意义转向研究意义的创造者。通过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尚少,故有必要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来审视翻译作品。  本研究以《饥饿的女儿》葛浩文英译本为例,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理论框架下分析该英译本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试图解决以下问题: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是否可以应用于该译本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哪些方面可以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如何体现主动性与被动性,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基于以上三个研究问题,重点以突显原则、认知隐喻和认知视角三个方面为分析依据,通过比较原文与译文,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以及译者为发挥主动性而选取的适当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认知活动贯穿了双语转换的源语解码直至目的语编码的全过程,即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密切相连;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可以更好地引导译者对影响其受动性因素的感知,与源语文本、原文作者以及目的语读者进行多重互动体验,从而激发译者的主动性,选取适当的策略,做到和谐翻译。作者希望客观描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行为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期在认知层面上更好地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然而网络教学能否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听力,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为
近年来,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坚持把学习作为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把“求真务实,学用相长”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切
激光表面熔覆强化是表面改性的方法之一。在激光功率为106 W,扫描速度为8 m/min,熔覆层厚为20~60mm时,采用Fe-17Cr-4Ni-2Mo-0.1C材料进行激光熔覆,对熔覆层的形貌、显微硬度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行为”,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对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探讨其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提供了很
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研究拉尔夫·艾里森作品《看不见的人》的叙述策略:聚焦,自由间接言语,和叙述接受者。展现了艾里森如何采用这些叙述策略来帮助发展小说的主题:无名主人公在追
外语课堂上缺乏真正的互动性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中国的语言教学。目前,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I-R-E教学模式(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评价)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它是造成学生学
针对航空滚动轴承振动信号信噪比低且非平稳特性,应用小波理论及小波降噪原理,对航空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进行小波降噪处理。通过对仿真信号的降噪处理和FFT变换,对比分析了振动
当甲型H1N1流感传入中国大陆的时候,许多人在第一时间想起了六年前肆虐中国的“非典”。此次媒体的密集报道、政府措施的及时出台、社会的密切关注以及民众相对从容的心态,都与六年前形成鲜明反差。    “非典”失语之下……    “非典”曾经是2003春夏之际一个最令人谈之色变的词。2002年11月16日,“非典”首个病例在广东爆发。2003年4月以来,“非典”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和程度向北京袭来,向人类发
目的推广和应用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高发区实施以疫苗接种为主的新防控对策成果,为指导我区HFRS的防控,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呼伦贝尔市已完成HFRS疫苗突击接
亨利·汉德尔·理查森是二十世纪澳大利亚文坛上杰出的作家,她擅长以自己或家人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小说,作品现实性强,风格质朴自然,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细节描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