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饼粕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其性质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yayab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油茶籽饼粕为原料提取油茶籽饼粕多糖,并对其进行除蛋白,研究油茶籽饼粕多糖的脱色工艺、分子量测定、单糖组成以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能,为油茶籽压榨后的副产物综合利用开辟一条途径,对于福建省油荣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意义。(1)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油茶籽饼粕多糖,研究不同料液比、时间、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饼粕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提取温度83.8℃、料液比1:31.2、提取时间123.3min,该条件下测得多糖得率为8.44%。(2)在热水浸提之后,进一步用减法提取油茶籽饼粕碱溶性多糖,结果显示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料液比>提取温度>碱浓度>提取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碱浓度为0.4mol/L,提取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达到8.25%。(3)采用过氧化氢对油茶籽饼粕多糖脱色,经过正交实验分析表明: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为55℃,3%过氧化氢用量为5ml,脱色时间为2h,pH=10,在此条件下脱色率为90.62%,多糖保留率为93.55%。(4)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对油茶籽饼粕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进行分子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多.糖的分子量为2.8669×107Da,碱溶性多糖的分子量为6.9639×107Da。采用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多糖中主要含有D-甘露糖,还含有少量的D-葡萄糖、D-半乳糖和D-山梨糖,它们对应的摩尔比为28.20:2.43:1.00:4.73。碱溶性多糖中主要含有D-甘露糖和D-岩藻糖,还含有少量的D-半乳糖醛酸、D-鼠李糖、D-葡萄糖、D-木糖、L-阿拉伯糖、D-山梨糖,它们对应的摩尔比为23.65:6.53:1.04:1.00:1.00:2.34:2.89:1.22。与水溶性多糖相比,碱溶性多糖的单糖组成更复杂,单糖种类更多样。(5)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测定油茶籽饼粕多糖清除羟自由基能力(·OH),油茶籽饼粕多糖对羟自由基(·OH)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当浓度达到1mg/mL时,清除率达到接近30%,与相同浓度的抗坏血酸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基本相当。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油茶籽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02-),油茶籽饼粕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具有很显著的清除效果,当浓度达到1mg/mL时,清除率达到接近80%以上,比相同浓度的抗坏血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鸟粪石结晶法工艺在处理焦化废水的过程中,可实现高效的脱氮和氮的回收利用。介绍了鸟粪石结晶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与禾草内生真菌(Epichlo?)广泛存在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二者均可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建立共生关系,促进植物养分吸收、调节
立足于超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及多媒体特性,从节点、链、网络和导航几个方面探讨英语词汇课件设计的新思路,以期建立更有效、更科学的CAI设计模式。
后勤工作是党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主要职能是对党校所拥有的后勤资源进行管理与使用,满足党校职能运转和学工人员学习生活需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出
该文对固沙剂的配方及固沙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发现合成固沙剂的较优化配方为:黑液木素含量228.6g·L-1,每升黑液中苯酚用量70g,甲醛用量200ml,固体烧碱40g.采用本固沙剂进行固沙可使沙层坚
本文主要从遗传的角度选育人参新品种,即长芦人参;以特殊的栽培方式培育西洋参新品种,即长芦西洋参。研究分别从形态鉴别、薄层鉴别以及对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含量的测定、人参总
在黄土塬区农业研究中,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子是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土壤肥力也是影响黄土塬区农业的主要因素。土壤水分和养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土壤水分是土壤养分溶
所谓低碳经济,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不同层面的创新,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对科学公园的园林功能和科学公园的性质、作用、规划设计原则,以及它与科技馆和少年宫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列举了我国古代和外国园林中以科学为主题的事例,阐述了建立以
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与贯彻实施是企业防患于未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出台,国家对内部控制日益重视,基于前人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