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透灸法温度控制的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腹部透灸法温度控制的研究,观察患者组和正常组对艾灸温度的敏感程度有无差异,温度变化过程四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以及温度控制与机体效应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其技术标准,提供安全有效、操作性强、便于推广的艾灸方法。   方法:本实验设计患者组共 32人次,正常组共 32人次,均在腹部施以透灸法。施灸开始后两组均连续记录 45分钟温度数据,得出知热温度( T)、知痛温度( T′)、知降温度( T″)的值以及升温时程 1( t 升 1)、升温时程2+降温时程1( t 升 2+t 降 1、)、降温时程2(t 降 2 )三个时期的持续时间。对获得的数据借助 SPSS13.0统计软件及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1)患者组知热温度(T)34.10±1.20(℃),知热时间 2.16±0.82(min),知痛温度(T′)47.88±3.30(℃), 知痛时间 13.16±2.84(min), 知降温度(T″)50.10±4.99(℃), 知降时间 28.10±2.47(min);正常组知热温度(T) 33.50±1.07(℃),知热时间 1.50±0.57(min),知痛温度(T′)45.44±2.56(℃),知痛时间 10.97±3.64(min),知降温度(T″)52.59±5.45(℃),知降时间26.67±2.76(min)。(2)患者组与正常组的观察指标比较均采用 t检验,两组T、T′、升温时程 1(t 升 1) 均 P<0.05 有统计学意义;T″、升温降温时程1(t 升 2+t 降 1、) 、降温时程2(t 降 2)均 P>0.05 无统计学意义。(3)透灸结束后两组均出现潮红,汗出、水疱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花斑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5)。   结论:(1)通过临床的研究,艾灸中的烟雾与温度是可以控制的,对温度的有效控制是实现透灸的核心技术。(2)研究发现患者较正常人对温度敏感程度降低。(3)对透灸法温度控制进行研究,升温时程 1(t 升 1)、、升温时程2+降温时程1( t 升 2+t 降 1、)、降温时程2(t 降 2 )三个时期持续时间分别控制在12、15、9分钟为宜,有效治疗时间为36分钟左右。( 4 )灸后出现的潮红、汗出、花斑是艾灸效果的重要指标,以此可以代替“灸疮”这一传统的施灸标准。
其他文献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说法起于宋代,一路畅行至今,无人提出质疑.其实这是对许慎“文”“字”观念的误解,许慎把最初“依类象形”而产生的符号叫作“文”,后来“形声相益”
文字学和书法上有一个共同的术语“笔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二者都涉及文字的本义,区别是书法上的笔意范围更广,因为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且还是一门艺术,
相对于报纸、广播媒介而言, 电视传媒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借 助图像、声音、字幕等多种符号, 及时、全面、生动地展现新闻事 件,突破时空的障碍,最大限度地 满足受众对信息
  目的   探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证候要素的组合规律、常见证候分布及特征,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拟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河南省
  目的:观察唇炎方加减方对慢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与西药氟轻松软膏作对照,来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其广泛、深入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唇炎及
  目的:本研究自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期间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安阳市人民医院及安阳市中医院,门诊、病房和病案室收集的符合条件的300例脂肪肝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 y, DPN)是目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正在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它严
中国文字学研究与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于2014年7月23—26日在大连召开。会议由中国文字学会主办,大连大学文学院承办,大连市甲骨文学会协办。
期刊
期刊
异体字整理是汉字整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科学、高效的整理方法,使大规模的异体字整理受到制约,直接影响了社会用字规范以及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发展。“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