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干燥系统解析理论及其能效评价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干燥是在多重扰动因素并存的复杂条件下进行自发去水的单元操作,是粮食收获后处理和品质保障的关键环节。由于受干燥条件、物性参数、流态、干燥工艺、供热方式、机械结构、惯性特征以及过程特征参数的影响,使得干燥系统的热、湿传递和转换发生本质的变化,制约了干燥系统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从而导致粮食干燥仍普遍存在干燥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围绕节能高效的干燥目标,以发展干燥解析理论,合理匹配干燥系统能量为主要任务。基于热力学理论和能质守恒定律,结合量纲分析,建立干燥系统解析模型。并从能量结构入手,对主观能量和客观能量进行理论解析。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过程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基于特定干燥系统,揭示系统能量变化特征,同时对干燥系统进行能效评价。本研究所取得的创造性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于热力学理论和能质守恒定律,并引入厚度无量纲、时间无量纲、风量谷物比,给出了静置、顺流、逆流等三种稳态干燥过程中粮食和干燥介质的状态解析解和变化规律。并对三种干燥工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粮食干燥中热风逆流干燥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干燥方式。2.基于农业物料学、固体物料流变特性及孔隙率弹性理论,搭建粮食流动层孔隙率变化特征的试验装置。深入探究流动层孔隙率与物料流态、结构尺寸、物性参数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层内稻谷的孔隙率随流动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且明显大于静止状态时的孔隙率;随含水率的降低,稻谷籽粒体积减小,籽粒间的孔隙也随之减小。但籽粒内部孔隙明显增大,且增大的孔隙大于籽粒间减小的孔隙,从而稻谷层内的孔隙率随含水率降低而增大;稻谷流动层内的孔隙率随稻谷层厚度的增大而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变化。3.揭示了稻谷流动层内孔隙率与稻谷含水率、稻谷流速及稻谷层厚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稻谷含水率、流动速度和稻谷层厚度对流动层内孔隙率均有显著影响(p<0.01),其交互作用对孔隙率不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含水率对孔隙率的影响为极显著(p<0.0001)。4.获得了稻谷流动层孔隙率拟合方程,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方程具有很好的拟合性。基于通风阻力试验装置和Ergun方程的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实际测量的压降值与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33%,验证了流动层内孔隙率拟合方程式的有效性。因此,拟合得到的稻谷流动层孔隙率方程可用于预测稻谷流动层孔隙率。5.基于干燥理论、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知识和空气焓-含湿量图,从干燥系统能量结构入手,对主观能量的理论解析结果进行试验分析。在多段逆流干干燥过程中,干燥室中的排气热损占总热能耗比例为0.17%~0.93%,且呈逐渐增大的规律变化。稻谷升温热损占总热能耗比例为0.09%~0.75%,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变化,且第一高温干燥室中的稻谷升温热损最大。其他热损占总热能耗比例为0.074%~0.65%,在高温干燥段和低温干燥段中其值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变化。蒸发水蒸气升温热损占总热能耗比例0.004%~0.013%,是干燥过程中最小的热损,其变化趋势先减小后增大。与其他三种热损相比较,蒸发水蒸气升温热损相对较小。6.在干燥初期,因稻谷升温热损为最大热损,应该采用低温低湿的空气对稻谷进行干燥。通过加大水蒸气分压力势差,达到快速去除物料中部分自由水分的目的,从而减少稻谷升温热损。在高温干燥段,其他热损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在机械结构设计时,应该对高温干燥区域的机壁进行保温设计,实现减少机壁的散热损失和提高干燥系统的热能利用率的目的。排气热损是稻谷干燥过程中最大的热损,因此应该在稻谷干燥过程中设计余热回收装置,使废气中的余热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减少能源浪费。7.不同部位的热损在不同的干燥条件下互不相同,因此,在能耗优化过程中,应该结合干燥系统中不同部位的热损特征和产生能量损耗的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措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稻谷干燥能耗高的问题。8.基于理论分析和循环干燥试验,研究表明干燥系统消耗的能量包括主观能量和客观能量,且干燥室的能量损耗程度随着含水率降低而逐渐增大。玉米的去水动力和客观能量随着含水率降低而逐渐减小,而玉米籽粒内部水分结合能随含水率降低而逐渐增大。同时,揭示传统热效率评价方法的不科学性,以及与(?)效率的本质区别,进而表明(?)效率是评价粮食干燥系统能效的科学方法。
其他文献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是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家族的成员之一,AFB1暴露与多种临床症状有关,极大的威胁了人和动物的健康。研究报道显示AFB1因在机体中具有遗传毒性、肝毒性和免疫毒性而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AFB1又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和饲料中的污染物,长期摄入被AF
学位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是一种强大且灵活的基因修饰工具,能够精准地操纵基因元件,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加速作物遗传改良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由于传统酿脓链球菌Cas9(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SpCas9)依赖于识别的前间区序列邻近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为NGG,限制了基因组编辑和单碱基编辑的靶点选择自由度。因此开
学位
淡水藻类中,蓝藻门分布最广、污染最严重、毒性最大,尤其是能够分泌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的有毒蓝藻种。MC是肝毒素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且在蓝藻中已经确定了90多种异构体。MC是一类环状七肽化合物(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在已发现的MC异构体中,MC-LR、RR、YR毒性最强(L、R、Y分别代表亮氨酸
学位
基于课程标准、学生学习需求和课堂教学实际,针对目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脱离单元主题语境的问题,以《高中英语》(上外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Animals为例,开展基于语篇语境的高中英语语法“4E”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在单元背景下运用语篇语料实施语法“4E”教学模式的路径及教学建议。
期刊
镉(Cd)是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之一,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迁移性,易在植物中积累,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硅(Si)是土壤中含量第二的元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镉、锌、铬等多种重金属胁迫的抵抗力。狼尾草(Pennisetum)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常见的一种牧草,具有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抗胁迫能力强等优点,在畜牧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硅对镉胁迫的抑制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
学位
香蕉是世界上尤其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陆续有报道在我国的广东省、云南省香蕉种植区域发现细菌性软腐病,其扩散速度快、危害性大,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我们前期从采自广州南沙区香蕉种植园出现软腐症状的粉蕉假茎中,分离到一株强致病力的玉米迪基氏菌(Dickeya zeae)MS2菌株。MS2菌株表现出与来自水稻的EC1菌株和同样来自香蕉的MS3菌株的表型差异,主要表现为产生一种特有的新
学位
国内对于设施内的穴盘苗移植作业主要采用人工,而人工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不稳定,因此随着设施内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国内对穴盘苗的机械化移植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提高穴盘苗移植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解决穴盘苗在定植期机械补苗作业中存在的叶片相互遮挡问题,本文以椰糠为主要栽培基质培育的水培叶菜种苗为对象,针对现有移植机械手结构较为复杂,提出一种单动力收缩式移植机构,针对大苗龄种苗叶片遮挡问题,提出基于高压气流的吹
学位
农产品流通直接沟通农业生产和人们基本生活消费需求,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食品安全,也与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息息相关。通过对近年来农产品流通模式梳理,在分析了丰县苹果产业传统流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对策,研究结论对于建立数字化的“农消对接”农产品流通模型,实现在农产品高效流通、精确匹配市场需求,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
期刊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森林砍伐、生境丧失等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对森林植物空间配置、森林生境以及两者关联性研究可为森林经营、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分析群落植物空间配置过程中的群落特征,揭示森林生境对植物空间配置过程中的驱动效果,探讨生境过滤、扩散限制、种内与种间竞争、密度制约等机制在植物空间配置过程中的主次要作用。另外,通过比较演替过
学位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谷物种植总面积的30%;总产量超过2亿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稻田的精细平整可以节约10%以上的灌溉用水,提高除草剂、化肥和农药利用率,降低农田环境污染,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采用激光控制的农田平整机具因其可靠性和成本优势已成为重要的农田精准平整装备。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激光平整技术至今,已形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