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与通俗——“革命加恋爱”小说的两副面孔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aihong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主要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主要作家作品有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茅盾《蚀》(三部曲)、丁玲《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在“革命加恋爱”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革命”与“恋爱”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在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下走向革命的道路。“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的产生是历史与时代创造性的结合,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迫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丧失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被动地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自然成为其时代的主题话语,而爱情作为人类共通的情感、永恒的主题又和革命相互缠绕。封建时代的爱情主要被禁锢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牢笼中,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毫无话语权。在“革命”浪潮的涌动之下,个人革命和政治革命共同冲击着腐朽罪恶的封建帝制。“五四”时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文学作品主要描写婚恋男女冲破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阻碍,追求爱情婚姻的独立自主。20年代面对愈加尖锐的民族矛盾,蒋光慈将“革命”与“爱情”二者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恋爱被纳入政治性的话语之中,恋爱所追求的身体解放、性解放和恋爱对象的选择皆是由阶级属性所决定,个人性的话语逐渐被统摄于政治性话语之中,恋爱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但现实所表现出的情况却并不是如此简单,“革命”和“恋爱”表现出复杂的矛盾纠缠。“革命加恋爱”小说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之中,当时的中国一方面面对着沉重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又伴随着经济发展随之而来都市的现代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革命加恋爱”小说表现出“先锋”与“通俗”的双重特质。“革命加恋爱”小说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浪漫主义的特性,在“革命加恋爱”小说书写的过程中,作家们一方面以真挚的情感表现对自由爱情的赞颂,另一面方面不管是“革命”还是“爱情”二者都指向了共同的目标——在无产阶级思想指导下构建自由平等的民族国家,“革命加恋爱”的表达正是建立在对自由独立新型民族国家的想象之中。同时上海作为当时国际化的大都市,伴随着都市的现代化和市民阶层的崛起,“革命加恋爱”小说又不可避免的受到市场和经济的影响,表现出向市场倾斜的特点。表现在形式上便是借鉴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表达形式,符合读者大众长久以来养成的阅读习惯,以期取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在文学传播方面,上海传媒、报刊等商业化的发展为其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在“革命加恋爱”小说巨大利润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场创作潮流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革命加恋爱”小说严肃的政治性主题,使其“通俗化”的特征更加凸显。“革命加恋爱”因其模式化、类型化的弊端虽然在30年代受到了批判,但不管向前追溯其文学传统或向后延展它的发展历程,都能在文学史中找出它存在的足迹,这也正反映出“革命加恋爱”小说重要的文学和史学地位。在20世纪文学形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可以说它发挥了“桥梁”作用,它为接受过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走向现代提供了一种道路,即使在“革命加恋爱”的热潮过去之后,它也并未自此在文学史上消失,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创作模式影响着以后的革命文学创作。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革命”存在的形式不同,但“革命”的主题一直隐匿其中,“恋爱”更是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得以呈现。
其他文献
《左传快读》十八卷,是清代乾隆年间刊刻的一部《左传》评点著作,由湖南善化李绍崧编撰而成。《左传快读》的评点见解独到,语言通俗平易,与此前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在《左传》评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李绍崧《左传快读》十八卷为研究对象,将目之所及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结合相关文学理论,对《左传快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评点内容,梳理评点特色,归纳评点思想,并揭示其评点意义与不足。本文主要分五章
学位
《苏门六君子文粹》是在南宋“崇苏热”的背景下为科举程试之用而编选的一部文章选本。这部文章选本选录张耒、秦观、黄庭坚、陈师道、李廌、晁补之等六人的文章共七十卷,六百余篇。这些文章主要以策、论等议论文字为主,显示了其注重科举实用的编选倾向。本文以《苏门六君子文粹》这部文章选本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苏门六君子”与《苏门六君子文粹》之间的关系。苏轼作为北宋的文坛领袖,在其门下
学位
本文以“X狗”、“X成狗”、“狗”的谓词性用法三种新兴用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语言观为思维导向,以隐转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并揭示了三者在语用价值、形成原因上的一致性。除绪论、结语外,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探究了“X狗”的用例归类、语表形式及语里意义。首先,将“X狗”分为表人与不
学位
本文根据上京的地理建制沿革,研究时间段以公元1256年忽必烈令刘秉忠兴建开平新城为始,以公元1358年上都被毁为终。研究范围是文人往来两京的诗歌,包括咏和、题画、题跋诗在内。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论述上京纪行诗的内容特征。通过与唐代边塞诗的比较归纳出上京纪行诗质直纪实、不尚夸饰的特点,具体分为江山人物之胜状、殊产异俗之瑰怪、朝廷礼乐之伟丽、野迹荒台之感怀四个大类。第二章归纳上京纪行诗的两
学位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的价值与内涵从唐代开始就已经获得了同时代人的接受与认同,是王维诗歌接受的开端,也奠定了王维诗歌接受的基础。清代是各种诗学观点相互碰撞的时期,也是大总结时期。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王维诗歌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接受者,力倡“神韵说”,确立王维诗歌为典范代表。首先,论及王士禛接受王维诗歌的缘由,从其社会因素来说,文学与政治向来紧密相关,清代前期
学位
本论文以东观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拟全面考察东观文人群体的学术活动与文学创作,并对东观文人群体的兴起与发展,特点与影响加以阐述和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东观文人群体的研究尚不深入,并且存在身份界定混淆不清、创作论述浅尝辄止等问题,因此该选题仍然具有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学术价值。东观文人群体依附东观而兴,其盛衰历程与东观近乎同步,同时他们的聚集和离散,也与统治者的意志紧密相关。章帝、和帝对于东观的关注,使得东观
学位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对我国在百年变局之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新型举国体制的生成基础和运行轨迹、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来看,新型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传承性、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与世界性等内在特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科学把握其内在特质,以彰显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效
期刊
宝莱坞电影作为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初至今,通过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发展出别具一格的“马沙拉”电影。经过“新概念电影运动”的洗礼,注入新的活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而女性形象作为宝莱坞电影中最能吸引观者的要素之一,一直极具印度特色。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外部文化思潮的涌入、印度本土的经济政策改革,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身体转向明显,女性身体片段化呈现的同时被赋予了强烈
学位
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目录学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对目录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合理、高效地揭示海量网络信息资源成了目录学的新使命,目录学面临着转型之机。在当下,如何发展,如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目录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任务。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000年至2019年发表于各期刊的学术性论文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借助EXCEL、SPSS数
学位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武侠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庸的代表作“射雕三部曲”,因规模庞大、艺术成就深远,一直是引人关注的文学研究对象。受到金庸本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记忆、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说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武侠小说承载着作者的家国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射雕三部曲”的空间在小说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参与小说叙事,而且这些空间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金庸小说的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