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上京纪行诗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上京的地理建制沿革,研究时间段以公元1256年忽必烈令刘秉忠兴建开平新城为始,以公元1358年上都被毁为终。研究范围是文人往来两京的诗歌,包括咏和、题画、题跋诗在内。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论述上京纪行诗的内容特征。通过与唐代边塞诗的比较归纳出上京纪行诗质直纪实、不尚夸饰的特点,具体分为江山人物之胜状、殊产异俗之瑰怪、朝廷礼乐之伟丽、野迹荒台之感怀四个大类。第二章归纳上京纪行诗的两类情感态度倾向。上京纪行诗情感表达,一方面颂美之声大作,另一方面羁旅愁苦之音不绝。这种两面性与上京纪行作者群体的构成有关。族群、地域、科举、选官等元代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上京纪行诗作者的社会境遇和群体心态,也从根本上塑造着上京纪行诗颂美与愁苦并存的情感倾向。第三章探讨上京纪行诗的传播与上京文化空间的建构。上京纪行诗的传播意义,分别从上京纪行诗的别集选集、文人品评、题画题壁诗、次韵唱和诗来分析。别集选集的传播概括为诗文集刊刻、手抄、序跋、诗文选集四个方面。文人品评主要表现为学诗、论诗,这是上都地区文士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题画诗以图画为吟咏对象,也以图画为传播媒介,丰富了上京纪行诗的传播方式。题壁诗大多题写于公共场合,如驿站、国子监等处,借助人流实现上京纪行诗的传播,并召唤其他主体加入创作、传播。次韵、唱和诗的传播意义在于实现了上京纪行诗的人际传播。上京纪行诗的传播在不同地域文人群体间建立起关于上京这一文化空间的联系。上京文化空间的建构,同时与传播主体的观念撒播和受众的异域想象有关。第四章论述元代上京纪行诗的文化、族群特征。从上京纪行诗来看,文化融合体现在文士交往、歌谣习俗、语言文字方面。从上京纪行诗中的蒙古、色目诗人群体来看,蒙古、色目诗人积极学习中原典籍,也被汉族文人的文化习惯,如爱梅咏梅、书斋雅趣所浸染。汉族文士也积极吸纳他们进入自己的文化圈层,不以族群自限。但是,蒙古、色目诗人始终有自己的族群坚守,比如他们使用汉名但有名无姓,更重氏族区分,带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在元亡后以死殉国、隐逸全身和北归蒙古、东奔高丽者占到绝大多数。鉴于汉人(包括南人)与蒙古、色目族群之间政治特权如选官入仕、官职升迁等利益天然不相容,得出结论——元代只是出现了多族士人交往的普遍现象,却并未实现平等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族群统合。
其他文献
南宋词坛,尚“雅”之风盛行,姜派词作去婉约词软媚之嫌,补豪放词粗狂之弊,以其“清空”“骚雅”的词风,于“婉约”“豪放”之外独树一帜。关于姜派的人员构成,经过对学界目前研究结果的梳理,并对存在争议的词人进行辨析后,南宋姜派词人界定为12位。姜派词人其家国之悲的主题沉痛隐晦,漂泊主题凄楚茫然,相思离别主题含蓄纯美,并以“骚雅”对恋情词进行了雅化,在恋情词中寄托深刻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姜派词人因师承关
学位
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洪流中,杭州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其中,尤其是彼时的曲家群体。彼时的杭州曲家作为易代之际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群体,是在特定地域空间中成长起来的。不论他们是身处庙宇,还是退居草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砥砺前行,他们就是明末清初时期文坛上一批文人的缩影。这一时期的杭州文坛在“西泠派”等文学群体的带领下,诗、词、文、曲等方面皆有用力,文学活动频繁。同时杭州本土的文学家族也为
学位
关于明代散文选本,现今留存下来的最有研究价值的是明人选明文,作为断代文学选本,它们诞生的时间不在明朝,而在清初,多由遗民文人编纂而成。黄宗羲所编《明文授读》与顾有孝所辑《明文英华》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两部明文选本。两位选家年龄相差九岁,对时代脉搏的感受相近。黄宗羲祖籍浙江余姚,顾有孝祖籍苏州吴江,江浙两地相邻,同是明代江南地区的经济重镇与文化轴心。但是,基于政党纷争,两地自明初直至万历年间才彼此解禁、
学位
傅幹《注坡词》成书于南宋绍兴初年,是现存最早的宋人笺注宋词的注本,亦是迄今为止唯一流传下来的宋人笺注的苏轼词集。该书按词调编排,同调者汇编在一起,共十二卷。本文从《注坡词》的成书缘由、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与价值四个方面对《注坡词》进行研究。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傅幹《注坡词》的成书缘由。其成书缘由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苏轼词在当时广受欢迎。南宋初期,由于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苏轼的豪放词有了传播的
学位
游览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在南朝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继《文选》之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都设置了游览赋一类,体现了游览赋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唐代继承了汉魏六朝赋的传统题材,保留了一大批优秀的游览赋作品,具有突出的文学价值。本文拟从五个部分对唐代游览赋进行详细论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界定游览赋概念并梳理先唐游览赋的发展概况。首先界定游览赋的概念,认为游览赋是主体以审美为目的进行游览活动,
学位
《左绣》三十卷,是清代康熙年间刊刻的一部《左传》评点著作,由浙江地区的两个普通生员冯李骅、陆浩花费数十年心力结撰而成,是《左传》评点史上比较特殊和重要的一部著作。研究《左绣》,不仅使我们能够深入把握它的价值,而且对认识《左传》评点和明清文章学的某些共性具有较大的意义。绪论部分对《左绣》的研究现状作出系统梳理,确定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并简要介绍研究的方法和预期的目标。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左绣》和界定文
学位
“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在历代文人的反复书写中愈可见其所承载意蕴的丰富性。唐人小说中的“镜”书写在继承先秦经、史学劝惩意义以及汉魏六朝镜异故事的基础上,融入了唐人的时代感受,呈现出有别于之前的书写特征。文人或借其书写情志,或以之表达哲理,“镜”意象的内涵也因此愈加丰富。透过这些小说中的“镜”书写,可在一定程度上窥见唐代的社会风貌。伴随着铜镜的发展,“镜”字经历了由“监”至“鑑”再到“鉴
学位
《左传快读》十八卷,是清代乾隆年间刊刻的一部《左传》评点著作,由湖南善化李绍崧编撰而成。《左传快读》的评点见解独到,语言通俗平易,与此前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在《左传》评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李绍崧《左传快读》十八卷为研究对象,将目之所及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结合相关文学理论,对《左传快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评点内容,梳理评点特色,归纳评点思想,并揭示其评点意义与不足。本文主要分五章
学位
《苏门六君子文粹》是在南宋“崇苏热”的背景下为科举程试之用而编选的一部文章选本。这部文章选本选录张耒、秦观、黄庭坚、陈师道、李廌、晁补之等六人的文章共七十卷,六百余篇。这些文章主要以策、论等议论文字为主,显示了其注重科举实用的编选倾向。本文以《苏门六君子文粹》这部文章选本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苏门六君子”与《苏门六君子文粹》之间的关系。苏轼作为北宋的文坛领袖,在其门下
学位
本文以“X狗”、“X成狗”、“狗”的谓词性用法三种新兴用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语言观为思维导向,以隐转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并揭示了三者在语用价值、形成原因上的一致性。除绪论、结语外,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探究了“X狗”的用例归类、语表形式及语里意义。首先,将“X狗”分为表人与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