莠去津纳米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r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莠去津属三氮苯类除草剂,是目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玉米田的一种常规且低成本的主要除草剂之一,用于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由于药效佳且价格低廉,自被开发以来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随着莠去津的大量和广泛使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对人类等非靶标生物的健康和环境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日益备受关注。莠去津的长残效特点会对小麦、大豆等敏感作物产生严重药害,还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开发高效灵敏的莠去津检测技术对实时监测环境中的痕量污染物至关重要。基于纳米抗体的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灵敏、即时等优点,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确高效的大型仪器法无法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不足,使农药等环境污染物的高效快速检测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目前基于酶联免疫技术的各种莠去津检测方法均是依赖于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国内外尚未有报道基于纳米抗体检测环境中的莠去津。本研究基于上述问题,以莠去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免疫美洲驼获得多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克隆抗体的莠去津酶联免疫检测方法。首先,通过预选美洲驼,选出了机体免疫反应强且对载体蛋白无背景的美洲驼进行免疫,收集抗血清并成功建立了基于美洲驼多克隆抗体的莠去津酶联免疫分析方法,通过棋盘法确定最佳包被抗原为浓度1.00 μg/mL,抗血清稀释倍数为50 000倍,最优NaCl浓度为0.200 mol/L,最优甲醇浓度为5%,最佳缓冲液pH值为7.4,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反应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12.13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5.982~32.48 ng/mL,最低检测限为0.0516 ng/mL;选择其他三种三氮苯类除草剂及常见环境代谢物进行了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试验,多克隆抗体对特丁津的交叉反应率最高为95.8%,对西玛津为53.1%,对去异丙基莠去津为40.5%,对其他化合物的交叉反应率均较低;从环境中取3处河流水进行了实际样品的添加回收试验,试验结果与LC-MS 比对,添加回收率在90.1%~114%之间,说明开发的基于驼源多克隆抗体的莠去津ic-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环境实际样品。2.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了针对莠去津的纳米抗体,并优化纳米抗体产量可达16 mg/L。在预选美洲驼基础上,利用制备的免疫原进行美洲驼免疫。收集第五次免疫后的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进行了两轮PCR;第一轮扩增所有重链抗体(VHs和VHHs)的可变结构域,第二轮使用3对引物,分别扩增IgG2、IgG3b和IgG3a中的纳米抗体片段以增加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同时使用同源包被和异源包被进行固相淘选,包被浓度、洗液中吐温20浓度及洗板次数递增,洗脱所用莠去津浓度逐轮递减,通过苛刻的淘选条件成功淘选出针对莠去津的纳米抗体。使用自主开发的纳米抗体浓度测试方法对纳米抗体原核表达和纯化过程中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及诱导温度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优的IPTG浓度为1.0 mM,最佳诱导时间为16 h,最佳诱导温度为30℃,同时对比了 B-Per裂解法与超声波裂解法,结果表明B-Per裂解效率高于超声波裂解法;对比了 PBS和PB两种不同缓冲液对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B缓冲液更适用于纯化纳米抗体,优化后纳米抗体产量可达16 mg/L。3.构建了基于纳米抗体的莠去津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并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了纳米抗体与小分子化合物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首先,通过棋盘法确定了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为1.00 μg/mL,最佳纳米抗体浓度为1.20 μg/mL,反应体系中最佳NaCl浓度为0.400 mol/L,最佳甲醇浓度为5%,最佳缓冲液pH值为7.4,此时IC50为7.732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5.460~10.70 ng/mL,最低检测限为0.0213 ng/mL;同时进行了特异性试验,测试了纳米抗体对其他三种三氮苯类除草剂及常见环境代谢物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特丁津的交叉反应率最高为78.8%,对西玛津为26.19%,对去异丙基莠去津为27.25%,对其他化合物交叉反应率较低;从环境中取3处河流水进行了实际样品的添加回收试验,试验结果与LC-MS 比对,添加回收率在97.2%~114%之间,说明开发的莠去津ic-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环境实际样品。为初步探究纳米抗体特异性识别莠去津的机理,基于纳米抗体的氨基酸序列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同源模建,经ERRAT打分、模型Procheck评估和模型Verify3D评估后得到高质量模型,将纳米抗体与莠去津及其他交叉反应率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预测了纳米抗体与小分子化合物的关键结合氨基酸位点。4.开发了一种针对纳米抗体浓度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分别两种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当使用HRP标记的抗VHH鼠单抗为检测抗体时,最佳捕获抗体浓度为2.50 mg/L,最佳NaCl浓度为0.400mol/L,最佳甲醇浓度为5%,最佳缓冲液pH为7.4,此时EC50值为18.71 ng/mL,检测范围为2.0~31.25 ng/mL;当使用HRP标记抗HA二抗为检测抗体时,最佳捕获抗体浓度为1.00 mg/L,最佳NaCl浓度为0.400 mol/L,最佳甲醇浓度为5%,最佳缓冲液pH为7.0,此时EC50值为2.145 ng/mL,检测范围为0.5~5 ng/mL;同时使用该方法对3-PBA纳米抗体,mEH纳米抗体和BSA进行交叉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纳米抗体浓度分析方法可用于其他纳米抗体的浓度测试。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免疫美洲驼,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克隆抗体的莠去津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为后续驼源多克隆抗体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经验;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淘选获得了 8株纳米抗体;并基于纳米抗体氨基酸序列,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了同源模建,获得高质量模型,将纳米抗体与莠去津及其他交叉反应率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预测了纳米抗体与小分子化合物的关键结合氨基酸位点;通过商业化的针对纳米抗体的鼠单抗,开发了一种检测纳米抗体浓度的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实现了纳米抗体的精确定量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探究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1843)取食刺激诱导赤霞珠葡萄Vitis vinifera L.’Cabernet Sauvignon’防御反应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防御机制。通过观察研究绿盲蝽刺吸为害、物理机械损伤诱导与赤霞珠葡萄防御互作中的表观响应,明确了绿盲蝽不同虫龄、不同密度、不同时间取食刺激下赤霞珠葡萄的防御反应变化规律。依据绿盲蝽不同取食时间刺激下赤
学位
植物开花是最重要的生物学现象之一,深入认识开花机理,对于改进植物快速育种技术、改进品种培育策略、优化种植模式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开花调控起始于受精,结束于下一次受精。其中,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是植物走向开花发育的核心环节。整个过程需要感应外界的光照、温度等环境刺激,并经过复杂的基因调控以及信号传导,最终导致开花。这是一个发育遗传研究的热点领域,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
学位
欧美杨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简称107杨)是杨属黑杨派中优良无性系品种,广泛栽种于华北和黄淮等区域,是河北省栽植面积最大的杨树品种。自1984年引入中国后,已无性繁殖推广30多年,107杨在各地生长及形态性状均表现出一定差异。作为单一基因型无性系品种,影响107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长期的无性繁殖中是否出现表观遗传学变异?明确这些问题对于1
学位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重点强调了 NO2气体等空气污染物的危害性。NO2气体不仅可以直接损害人体健康,引发酸雨及光化学烟雾,还可以通过化学转化产生二次污染物PM2.5。因此,监测NO2气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电阻型半导体NO2气敏传感器以其较低的成本、较长的使用寿命、超高的灵敏度及器件尺寸的微型化等方面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种传统的气敏传感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般需
学位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农田是大气N2O的重要排放源。作物根区作为根系-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最剧烈的微环境区域,不但是养分和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系统的必经之路,也是农田土壤N2O产生的热点区域,在农田N2O排放中所占份额不容忽视。但是,由于研究方法所限,目前作物根区微域N2O排放的原位研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华北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田夏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夏玉米根区-非根区土壤N2O排放、评估其
学位
近年来,在新兴智能感知技术的推动下,具有智能化、分布化和信息化的多传感器网络化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多传感器网络化系统的数据处理中,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技术已不适应于实时数据处理的要求。由于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具有可靠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快速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目标跟踪、环境监测、智慧农业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然而,在多传感器网络化系统中存在着有限传感器电能、噪声干扰、数据通信时滞和丢失、观测衰减
学位
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可为其提供一生所需氮素23~65%,挖掘结瘤固氮相关基因并明确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对高固氮新种质创制及新品种培育意义重大。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大豆不同发育时期根瘤蛋白质组,筛选结瘤固氮相关基因,采用qRT-PCR、启动子GUS染色和原位杂交等技术分析基因时空表达;利用超表达、RNAi技术研究基因功能,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转基因大豆突变体,明确基因在结瘤固氮中
学位
山楂(Crataegusspp)原产中国,蔷薇科山楂属,兼具药食两用。河北省是我国山楂主产区,山楂资源丰富,其果实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酚、多糖、黄酮、有机酸等,其中原花青素是山楂中含量较高的活性物质之一。由于原花青素组成复杂、消化特征不甚清晰,使得其作用机制难以明确。另外,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已被公认,但有关调控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报道较少,而脂代谢紊乱导致的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学位
寄主、环境和病原微生物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其中,病原菌的生存离不开寄主,其生存和繁殖受到环境和寄主的双重影响,互作过程极为复杂。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一种侵染玉米造成危害的重要子囊菌。病菌通过产生特殊的细胞结构--附着胞,利用膨压和物理机械力穿透寄主植物表皮,完成其侵染过程,影响玉米产量。虽然有关其侵染过程和方式研究较多,但是寄主玉米
学位
植物表型是植物基因型和复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植物形态、营养元素含量、植物色素含量等参数。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催化剂,是植物表型研究中的重要分支。植物体叶绿素含量不仅可以反映其光合作用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生长状态,体现其营养元素的缺失状况。在过去关于果树生长的研究中,对叶绿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生长阶段或单一树种的水平上,难以满足针对不同树种和不同生长周期的叶绿素含量评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