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小麦病害之一,危害性和破坏性极大。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感染小麦后易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毒素导致籽粒感染赤霉病,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严重下降。赤霉病抗性分类主要分为抗侵入、抗扩展、籽粒抗性、抗毒素积累及耐病型,其中籽粒抗性研究较少但对抗性研究工作极具意义。目前鉴定籽粒抗性主要将接种后籽粒感染率(FDK)作为衡量指标,但扬花期单花滴注法更多的评估扩展抗性能力,扩展抗性较好的材料籽粒感染程度轻于抗性差的,因此FDK是间接评价扩展抗性的指标,且感染率评估指标因人而异难以把握,存在籽粒表面良好内部损坏严重及毒素含量较高的情况。为了区分扩展抗性和籽粒抗性,建立客观的籽粒抗性评价体系,我们采用了新的籽粒抗性鉴定指标,其中包括在扬花期过后的5d、15d、25d对小穗上每朵小花接种,在接种后相同时间进行取样。保证在灌浆结实过程中动态观察抗感材料籽粒对禾谷镰刀菌的响应差异,采用活体试验和离体试验两种方法,从病原菌和寄主两个角度回答籽粒抗性的有无及如何衡量的问题,衡量指标包括活体植株的表型鉴定、接种后籽粒的大小皱缩、接种后籽粒表面菌丝缠绕、离体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率、毒素含量、分生孢子数、成熟种子发芽率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活体试验后不同灌浆时期活体接种会导致抗感病材料护颖的严重褐化,其中花后5d和花后15d接种成功率高于花后25d,出现抗病材料有较高的病穗率如苏麦3号在花后5d和15d其接种后病穗率分别达到83.3%和88.9%。2.活体试验后不同灌浆期活体接种会导致籽粒的皱缩发白,其中花后5d和花后15d籽粒表面出现许多小孔和坑洼造成产量的明显下降,这一现象在抗感材料间均有出现。3.活体试验后花后5d接种的籽粒表面覆盖菌丝主要分布在胚部、腹沟处、茸毛处散发绿色荧光,籽粒坑洼处多缠绕菌丝,部分抗病材料表面菌丝和荧光严重于感病材料如NIL-3和苏麦3号。4.离体试验中不同灌浆时期抗感籽粒均可促进赤霉菌菌丝生长,抗感之间无显著差异,并且花后5d和15d籽粒促进效果优于花后25d和成熟期籽粒。5.离体试验中不同灌浆时期的抗感籽粒可以显著提高赤霉菌的产孢量,部分抗病材料提高能力较优,如苏麦3号和宁7840。6.离体试验中不同灌浆时期的抗感籽粒可以有效的诱导赤霉菌产毒,抗病品种(系)NIL-3、苏麦3号、宁7840诱导能力较强,且抗病的毒素诱导总量多于感病,毒素诱导能力与生育期呈正相关。7.离体试验中禾谷镰刀菌处理后的成熟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抗感材料均可响应禾谷镰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