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视角下技能异质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提高的当下,挖掘、开发中国内部要素优势,增强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源动力,是新时代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制造业出口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经历了由规模扩张到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制造业出口规模处于迅速扩张阶段,进入21世纪后制造业出口结构开始了转型升级。短短四十年时间里,中国制造业出口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奇迹般的发展轨迹需要不断的探索其背后的发展逻辑。本文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中纳入技能异质性,考察中国制造业出口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规模迅速扩张和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转型升级的原因。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比较优势分析框架下技能异质性与制造业出口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的逻辑框架。研究指出,如果一国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能够遵循初始低技能丰裕禀赋结构,专业化生产低技能密集型产品,则低技能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低技能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当一国初始低技能越丰裕,低技能禀赋结构越突出,低技能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就越明显,出口的规模扩张就越突出。同时,当低技能比较优势逐渐消失、高技能和特殊技能禀赋结构逐渐显现优势时,高技能密集型产业和特殊技能密集型产业将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高技能和特殊技能越丰裕,高技能和特殊技能禀赋结构越突出,其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就越明显,出口的转型升级就越突出。因此,一国遵循初始低技能比较优势以实现制造业出口的规模扩张,同时在一定时点上优化初始低技能比较优势,以培育和壮大高技能和特殊技能比较优势,以实现制造业出口的转型升级。
  随后本文在这一框架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技能异质性及其演变对制造业出口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放弃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采取了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充裕且廉价的低技能,形成了成本极低、价格极低、国际竞争力较高的中国制造,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由于低技能的技能特性,使得充分利用充裕的低技能只能催生低技能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新的国际分工模型下,低技能密集型产业除了传统分工模式下的低技术行业,还包括离岸外包模式下形成了加工贸易。本文第五章利用2002-2017年省际层面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第二,在比较优势优化策略Ⅰ中主要考察高技能扩张对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的影响。中国一直致力于完善高等教育,尤其是1999年推行的高校扩招政策,培育并扩大高技能规模,形成新的技能禀赋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低技能比较优势发展策略。高技能规模的扩张通过缓解供需错配矛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发挥高技能劳动者的集聚效应而实现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本文第六章利用合成控制法(SCM)进行了实证考察。第三,在比较优势优化策略Ⅱ中主要考察了特殊技能(即企业家才能)对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的影响。企业家才能具有较高的市场预见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创造能力,能够实现市场均衡的打破和再创造、创造性毁灭和资源配置效率改进,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本文第七章利用2002-2017年省际层面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采取遵循低技能比较优势,实现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同时中国又通过发展完善高等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扩大高技能和企业家才能,以优化低技能比较优势,实现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转型升级。但是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重、高等教育重规模轻质量、市场环境的复杂化加重,对低技能、高技能和企业家才能都产生了一种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需要通过改革人口政策、教育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以更好的发挥三种技能在中国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强大的内部技能禀赋优势,实现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最终达到由世界市场的追随者向世界市场的领导者转型。
其他文献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都市圈对于拥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但受限于经济地理局限的西部地区来说至关重要。西部地区都市圈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理清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实质,即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因此,本文以西部地区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现状、影响因素与效应三个层次研究都市圈产业分工。  首先,对都市圈产业分工的相关文献及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运用区位指数测度西部地区都市圈内部及整体产业分工水平现状
学位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使得中国外需减弱,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疲软,出现了供给过剩、内需不足、部分需求外溢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存在不同的收入等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居民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亟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本文结合
学位
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做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时兼得。青海既是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环境丰富地区以及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同时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走好“绿色路”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有目共睹,成绩喜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转型期,倚仗高投入、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而研发(R&D)活动又是创新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本文选取R&D资本存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根据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R&D资本存量的测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位
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个人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这一保障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的涨势也差强人意,与此同时,多元化的地区特征和行业特征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更加剧了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情况。收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微观或宏观的单一角度出发,很难充分反映各层次的因素对个人收入的交互作用,因此本文将微观和宏观角度相结合,综合分析地区差异
学位
2011年以来,我国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第二个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工作的层层深入,越来越多的贫困问题被解决,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数据,到2019年,我国80%左右的贫困村已退出,超过50%贫困县已摘帽,85%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随着2020年的到来,我国迎来全面小康,也迎来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巩固扶贫成果成为党和政府新的工作方向,农村贫困人口生计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党和政府新的
学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概念,其在国内沿线覆盖了九个省份,分别为西北地区的五个省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的四个省市——重庆、四川、广西和云南。“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将我国西部地区的这九个省市从改革开放的后方区域推到了前沿地区,该区域已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带,必然会更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因此能否提升该区域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对外开放和竞争,也影响我国“一带一路
学位
精准扶贫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示范地,陕西于2011年5月正式开始了陕南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工程计划在十年间将居住在陕西南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山区的240万群众搬迁至浅丘或川道地带,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以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境地。现如今,陕南地区大规模的扶贫搬迁工作已告一段落,在此时间节点,对上一阶段搬迁工作进行总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落后于土地城镇化。随着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依附于原有耕地的农民被迫成为了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的剧变中,失地农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再就业。只有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失地农民才算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只有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人口城镇化才能够顺利推进
学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托劳动力和资源低成本优势,由中低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核心部件依赖度较高、结构性矛盾冲突、低成本优势逐渐衰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产业转型升级则是高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