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偏向与地方政府信任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其行为会直接影响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当政府行为提高当地居民满意度或幸福感时,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也会相应提高。相反,如果政府在安排其活动时不顾民众感受,只是追求经济效益或者其他效益,那么会逐渐丧失群众对其的信任。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是解决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公共品的使用者是大众,如果公共品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就会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同时,政府信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有重要意义,是连接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它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群众相信政府会为人民服务,向政府求助时可以得到反馈。另一方面,政府相信在其做出安排时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会提高群众的政府信任感。那么,只有政府的工作安排和群众的需求偏好准确对接时,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实现财政资金的投资目的,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双赢。政府活动往往通过财政支出实现,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可以反映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政府重点建设的项目中,会有较多的资金投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现有的官员考核制度和晋升压力。现有的考核制度是通过经济指标和官员政绩来考核官员,在考核时除了参考一些客观指标,如GDP、脱贫率等,上级政府也会考察当地的建设情况,根据主观印象判断地方官员的政绩,综合决定官员是否能晋升。这就会导致各地官员争相提升本地经济增长水平以获得晋升的机会,他们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先投向更容易被看到的公共品而忽略不容易被看到的公共品,也就是“政治晋升锦标赛”,这也导致了中国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在这些方面的公共品供给还远远不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存在。相较于财政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政府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资还比较少,财政投入占比也一直保持平稳,没有较大的增长。已有大量文献表明,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经非常充足,但是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如果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和公众偏好完美匹配,必然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那么,在民生类公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政府信任会有什么不同影响呢,本文对此展开以下研究。本文从政府信任的视角出发,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研究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对居民政府信任水平的影响有何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教育支出可以显著提升政府信任,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对政府信任没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财政教育支出是通过替代家庭教育投入和影响有学龄子女的家庭进而影响政府信任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可以更多的提升居住在城镇、有学龄子女家庭以及人口流出地个体的政府信任感。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研究视角比较新颖,现有经济学文献对政府信任的研究较少,大多研究集中在信任和社会信任,我们的研究补充了这一部分。其次,本文使用的财政支出数据是城市层面的教育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数据,已有研究大多使用省级层面的数据,城市层面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细化,更为详细具体。但是不足是数据涵盖时间较短,只能看到短期内的结果,无法说明财政支出变化对政府信任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对机制的分析还比较简单,财政支出影响政府信任的其他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国或地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正面临着的关键期,而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能够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技术和科技的竞争,自主创新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在国际中的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创新的活水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政府制定了各种类型的补贴政策来激励企业
学位
创新是企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内生性动力,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应对多样化世界问题的变化、实现全球范围上竞争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布局。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采取了不同的鼓励政策进行支持,其中包括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还包括“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为了摸索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促进全国范
学位
在亚洲,新兴工业化的后发国家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国家竞争力大幅增强,这样惊人的成绩不禁让人们一直思考,为什么“赶超”会发生在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其他国家,为什么有的国家比别的国家更成功。“赶超”既是人均收入的“赶超”,更是产业技术的“赶超”,可以发现剔除因石油等自然资源禀赋而致富的中东富国外的高收入国家之外都是科技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通过不断赶超,一方面由低收入国家转变
学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带动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2010年7月29日,中国政府颁发了
学位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外贸总额最多的国家。中国外贸的发展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依靠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为世界各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改善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知识产权和贸易逆差为由主动挑起经贸摩擦,进而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经贸摩擦过程中,美国对进口自
学位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应对气候问题上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主要目标。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努力做到在2030前年实现碳达峰,争取做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整体布局时需纳入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标准,以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构建人类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有着显著的成本低廉优势,凭借此优势逐渐成长为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其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其产品创新程度较低,这些都不利于制造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扭转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为提高制造业综合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两业融合可以通过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的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两业融合水平
学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性的竞争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获取更高的利润,通常会采取多种竞争手段,而最常使用的就是价格手段,即企业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价或采取促销等手段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增加市场份额,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有良性竞争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恶性竞争,一些企业通过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取得或维持市场支配地位
学位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聚集着越来越多的居住人口,城市交通需求量随之大幅上升,并且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汽车最为出行工具,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在有限的城市交通容量下,城市道路资源越发趋于紧张,过多的汽车上路出行给社会带来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问题愈发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越来越多大中城市相继采用了中小客车增量
学位
中国经济已变为平稳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只追求速度的增长,同时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了过多资源的闲置,目前社会各界都在讨论如何提振宏观经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僵尸企业的形成备受关注。2002年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政策以来,地方政府原有的关于所得税收入的财权被削弱,同时还要面对着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衍生出的大量支出责任,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