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经济发展。以提高工业化水平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升级是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表现出不利于就业的局面,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就业呈现递减趋势,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愈加明显,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选择适宜的产业技术路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兼顾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和谐互动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变动的决定机理非常复杂,已有的文献中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效应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认为,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需要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因着手。为此,本文构建了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三条并进思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技术进步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需求结构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结构。以上思路形成本文的研究框架。本文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及工业、服务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与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真空”和过早出现资本排挤劳动现象使第二产业形成高增长、低就业格局。预测发现,未来几年我国工业吸纳就业能力不会有太大改观;经过结构调整之后,持续增长的工业部门将迅速扩大创造就业的能力。第三产业是吸收就业的主要部门,但第三产业就业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的就业方向。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研究发现,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技术路径均表现为劳动节约型,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就业吸纳能力,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导致结构性失业;资源再配置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并不显著。我们认为,随着要素市场的逐步放开,市场机制的优化配置功能将逐步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产业间要素边际生产率的落差便会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分析了工业行业技术选择和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改变了工业粗狂式上的发展模式,效率的改善使技术路径并没有过分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偏差,工业即保持了持续性增长,同时也增强了就业吸纳能力,技术密集型部门相比于劳动、资本、资源密集型部门具有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实证分析发现,重化工业化是工业资本深化的主要原因,重化工业化对工业的就业是不利的,但长远看来,重化工业化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我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化工业化既是工业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有政府参与的因素,但重化工业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是吻合的,对于这一必经阶段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排斥它。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并矛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实现就业可持续增长的必然举措。测算了需求约束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主要结论有:我国已经形成以第三产业消费带动就业增长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我国贸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出口带动就业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产业最终需求的就业诱发系数远低于第三产业,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提高其就业份额;在各产业需求诱发系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出口诱发系数反而上升,进一步维持持续的农产品出口增长有利于缓解劳动力转移的压力。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实证研究我们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就业路径做出选择:①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扩大就业,释放其巨大的就业空间;②以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关联效应;③以信息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中间投入品中的份额;④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第三产业就业;⑤内外需并重扩大就业。针对本文的结论,提出五条对策建议:(1)确立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调节产业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3)调节投资结构,采取适度劳动替代资本战略;(4)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5)放松政府管制,深化生产要素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