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视角下集聚经济与城市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旨在借助优化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推动各区域实现共赢式发展。随着城市间关系日趋网络化,城市网络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城市发展路径需要从城市内扩展到城市间以获取在网络化发展背景下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集聚产生的经济效率存在拐点,区域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适配网络化形势,进而最大限度发挥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因此,如何在这些变化中保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不仅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政策制定的落脚点,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战略选择。围绕外部性视角下集聚经济与城市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5个部分对研究进行展开: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在现有文献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之上,确定本文研究主题,厘清了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相关概念,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框架研究的一般框架,增加了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内生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假设条件,构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基本假设。第二部分以地级市为分析对象,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集聚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空间非均衡性、空间相关性等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利用中心度、密度等指标探究了城市网络的空间整体特征与节点特征,为在外部性视角下差异化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供数据支持与现实依据。第三部分根据理论分析设定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模型,将研究由“表象”深入到“本质”。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充分考虑了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的经济效应,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检验了基础设施在集聚外部性经济效应发挥路径上的门槛效应、可达性在网络外部性经济效应发挥路径上的门槛效应。第四部分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充分考虑了集聚经济与城市网络异质性的影响机理,最终得到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第五部分探索了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的空间协调效应。基于关系数据研究范式,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从全样本、逐年、分区、技能异质性等多个角度对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模型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结论主要包含以下5个:(1)集聚外部性水平稳中有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具体表现为东、中、西、东北地区呈现由高到低的“阶梯型”,且相邻城市的集聚外部性水平相似,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城市网络的度中心度在各个梯队表现出异质性特征,第一梯队以特大、超大城市为主,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与各省会城市,最后梯队的城市以西部、东北地区小城市为主,网络中心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城市网络密度稳中有升,中心势逐年增加,空间结构整体表现为“核心-边缘-外围”。(2)集聚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表现为显著倒“U”型非线性特征,且大多数城市仍处于曲线的左侧,网络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表现为线性促进作用。网络外部性在集聚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中表现出线性调节作用,在跨过倒“U”型曲线顶点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发展能够减缓由于过度集聚对经济增长形成的抑制作用。(3)基础设施在集聚外部性的经济效应释放中具有双重门槛。不同门槛值下,集聚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高-低-高,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期”后,集聚外部性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可达性在网络外部性的经济效应释放中存在单一门槛,突破门槛值后,网络外部性才会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产业结构升级及劳动力技能结构在集聚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集聚外部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集聚外部性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U”型影响;功能溢出及共享规模在网络外部性的经济效应中发挥了中介机制,而产业关联未在网络外部性的经济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5)城市间集聚外部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而城市间的关联与互动能够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且网络外部性的协调效应在逐年增大。考虑空间异质性后,北方地区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敏感性相较于南方地区更大,东部地区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区域更强。本研究具有以下三点创新:(1)本文对集聚经济与网络关联进行区分与结合,在兼顾本地集聚的基础上,将空间范畴进一步扩展到跨区分析,考虑了二者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并采用城市内与城市间两个维度讨论了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2)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将集聚经济与城市网络纳入到理论模型之中,探讨了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全面分析了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弥补现有研究的空缺。(3)完善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城市网络的方法,扩展了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在城市网络相关分析中的应用范围,并采用二次指派程序等非参数方法考察了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突破了传统计量分析中对多变量间严格不相关的假设,提供更加稳健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将集聚经济与城市网络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经济增长效应、中介路径、协调效应等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更富有针对性且可实施的政策意见,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其他文献
我国已历史性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缓解收入不平等和相对贫困,以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当前党和国家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财政政策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政府始终重视对财政再分配调节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
学位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音乐剧《悲惨世界》,其诞生于1980年的法国,源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其以法国大革命作为题材,内容包含正义的审判、至亲的死亡、悲痛的回忆等,是一部严肃又滑稽、动人又充满人性,并具有史诗性质的音乐剧。1985年剧目被改编成英文版,无论是剧本、音乐、服装、道具、舞美、灯光、音响等,都已做到了极致。本文将对该剧目的剧本、音乐,以及音乐剧与歌剧的音响特点进行研究。剧本经改编后与小说有很
学位
学位
<正>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呈现高发态势,严重危害民众财产安全,为此国家采取了严打高压的多重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正式施行也让电信诈骗的打击治理达到更新的法治高度。在传统第三方欺诈风险中,发起交易或操作的是伪冒者,银行可以根据伪冒者和客户行为特征的差异有效甄别风险,但是在快速变化、产业化的电信诈骗生态下,主要风险形态是客户被伪冒分子诱骗、胁迫,进而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如
期刊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将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此后中国资源型地区普遍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然而,资源型地区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创新效率低的问题。产业创新仍未走出“资源诅咒”。本文围绕资源型地区产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效率方面的问题,构建了“能力—生态—效率”框架,研究资源依赖环境下资源型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生态和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创新效率评价和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论文梳理相
学位
本论文以泽纳基斯两部打击乐独奏作品——《萨福》(Psappha)、《反弹》(Rebonds)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演奏经验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两部作品的诠释进行详尽的研究。全文除绪论、结论外,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对泽纳基斯的个人生平以及两部打击乐独奏作品创作背景、创作理念进行论述,阐述了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对其打击乐创作产生的影响。通过与其他作品对比,分析总结两部作品的创作历程与发展轨迹
学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十分关键的不平衡之一,尤其在农村地区,城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农民生活收入少、农业生产效率低、公共服务薄弱等诸多问题。面对城乡不平衡的现状,党和国家
学位
台湾地区传统北管音乐始终受到作曲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以北管音乐为创作素材的作品为数可观。可以说,经过台湾第一代至第四代作曲家的创作实践,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因而本论题将立足于音乐作品实践的总结认知,对台湾传统北管音乐进行音乐语法的分析,进而对当代音乐“北管化”创作实践的运用语法作全面性的观察,并提出创作的三大基本要素:创作乐念、技法程序与乐声传达。以“北管化”作品实践的实证分析方法,探求音乐构成的
学位
伴随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我国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但背后却隐含着一定程度的“创新低质”问题。数字化成为重组要素资源、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如何利用数字化科技变革的驱动与重塑作用,提升城市创新质量,摆脱当前面临的“数量长足、质量跛脚”困境,是当前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的重大课题。另外,数字化背景下创新活动的生态性特征日趋强化,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切入剖析数字化发展对城市创新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与频发的气候灾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目标,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创造者。根据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目标要求,企业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应当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提高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