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卡尔丘克《云游》的小说机杼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c_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云游》是她荣膺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该小说作为具有实验色彩的大胆的文学尝试,凸显了作家碎片化、网状、跨界的创作思维和文学表达。本文以探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机杼为题旨,聚焦于《云游》文本分析,尝试深入系统地论析作者托卡尔丘克本人的文学观念对其小说叙事机制的影响,揭橥托卡尔丘克小说《云游》的美学蕴含、文学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导论概述托卡尔丘克的生平和创作,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关于托卡尔丘克的研究现状,界定本文“小说机杼”的概念与研究范围。
  第一章论述托卡尔丘克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联域,走入作家的文学世界,聚焦于小说《云游》的文本分析与意义空间,为后续的“小说机杼”三个维度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论析托卡尔丘克“小说机杼”第一个维度:碎片化思维和百纳被叙事技巧。托卡尔丘克通过碎片化文本的拼贴构建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云游》在文本元素的碎片化运行中呈现了德勒兹式的文学机器装配机制和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效果。
  第三章阐述托卡尔丘克“小说机杼”第二个维度:网状思维和星丛式叙事结构。多元的叙事主体、跳跃的叙事时间、流动的叙事空间共同构成了《云游》的星丛式结构。星丛式叙事结构突破了传统叙事窠臼,且暗合于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旨趣。
  第四章研讨托卡尔丘克“小说机杼”第三个维度:跨界思维和“云游”叙事视角。小说以“云游”为题,采用移动的叙事视角塑造人物,善于突破边界,凸显了跨界思维所蕴涵的游牧美学,臻于不断超越的审美境界。
  结语认为,上述托卡尔丘克《云游》“小说机杼”的三个维度,基于作者别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和美学经验,体现了她对于人类现实困境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富于文学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信息的特性和规律、信息行为以及信息成本和沉没成本的相关研究,提出假设:人们在信息产品的共享过程中会受到沉没成本和复制成本的影响,从而违背信息的不灭性,表现出行为上的非理性。文章通过三个研究验证了该假设。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沉没成本对于信息接收行为和信息给出行为的影响。研究三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沉没成本和复制成本对于信息给出复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沉没成本影响人
学位
安全文化是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观近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安全文化的概念、内容结构的分歧越来越多,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已有安全文化概念和复杂技术系统安全控制因素的分析,将安全文化界定为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供电企业进行深度研究,探析电力安全文化的内容结构,编制具有高信效度的电力安全文化评价
学位
本文以《王梵志诗》中的代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对比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王梵志诗》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与疑问代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共时对比方面,将《王梵志诗》代词与敦煌变文代词进行对比,发现两部文献代词的共性。进一步地,将《王梵志诗》中的代词与以《宋书》、《世说新语》所代表的中古汉语时期代词以及以《清平山堂话本》为代表的近代汉语时期代词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来呈现《王梵志诗》代词的特
学位
唐大历、贞元时期,律赋与进士科的联系紧密,其形式的要求原是为了取得评断的客观性,但在规矩越来越严密的情况下,其原本良善的立意逐渐被扭曲,甚至偏离了文学“言情”的根本,故元明两代直斥“唐无赋”。时至清代却又以为“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王芑孙更是将诗和赋共同视为唐代兴盛的文体,认为唐赋在赋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扭转了以往“唐无赋”的看法。白行简为中唐律赋五大家之一,《全唐文》所载录其赋十
学位
唯选构式“NP不XP谁XP”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高,分布范围广,颇具独特性和能产性,能表达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认定,然而,学界对该构式的研究还存在些许空白,部分观点还有待商榷。因此,本文将“NP不XP谁XP”置于构式视域下,主要从语法、语义、语用及形成机制这几个角度进行重新考察。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陈述选题的意义,梳理构式语法理论、现代汉语反问句以及与唯选构式“NP不XP谁XP
学位
自人类诞生以来,灾难便形影不离,与其他文明相比,诞生于黄土地上的文明经历了更多的磨难。神话作为文学的源头,最早的记录了灾难的发生。灾难神话在我国形式众多,类型丰富,通常情况下我国对个体灾难形式研究较为多见如洪水灾难,而以灾难本身为母题的叙事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文章以上古时期的灾难神话为研究对象,运用母题分析法讨论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母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叙事特点,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重要影响。文章主要
学位
“够”与某些名词结合后,呈现出了某些显著的特异性,如名词呈现为描述义而非指称义、“够+N”整体语义不透明等,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以三个平面为理论指导,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够+N”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考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分别对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对
学位
珍妮特·温特森当代英国作家,《激情》是其创作的第二部小说,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温特森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亨利和维拉内拉不同的人生遭遇,展现了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痛苦与迷茫,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性别、创伤、空间、后现代主义叙事等方面,本文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分析男女主人公在经历战争、爱情的伤痛后如何建立起独立的人格,笔者认为作者
学位
《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于1903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并最终成书于1905的晚清白话小说。该书使用近代白话文进行写作,其所反映的语言面貌与当时汉语通用语的口语情况相差不远,故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官场现形记》一书中出现的所有动态助词以及它们在书中出现的次数、频率进行全面统计,并具体分析它们在不同句法环境中所表示的意义,从中归纳出这些动态助词在意义和用法方面的特
学位
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1928-1982)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幻作家之一,享有“科幻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之誉。其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反映了在一个反乌托邦式的末日世界中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异化问题。小说指向对后人类语境下人类非单一主体存在的哲性思考。迪克在科幻文学中对技术的思考、未来的想象以及“后人类”迷思的关切,均体现了他的前瞻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绪论评介菲利普·迪克的生平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