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S区基因变异相关的隐匿性HBV感染肝细胞神经酰胺代谢异常促进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起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源于肝内胆管细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兼具有两者病理特征的混合型肝癌组成,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其病因学包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酗酒、罹患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等,慢性HBV感染是我国HCC发生的最主要的病因。随着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广泛覆盖,以及临床采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HBV病毒治疗方案的推广和应用,HCC的主要危险因素正在发生改变。目前,因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肪膳食结构等因素导致的MAFLD正在迅速成为我国HCC发生的重要原因。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在一些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的HCC、无症状的健康献血员、甚至一些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成年人群中,在其肝脏或外周血中能够持续检出低水平的HBVDNA,这种隐匿性HBV感染(occulthepatitisBvirusinfection,OBI)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HBV,是潜在的HBV传染源。一个纳入16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OBI 能增加 HCC 发病风险(adjusted RR=2.86,95%CI=1.59-4.13)。因此,这种OBI状态与HCC的关系需引起重视。然而,影响OBI进展为HCC的因素及发生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临床研究发现,在血清HBs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异常的代谢因素如罹患糖尿病可协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但目前尚不清楚MAFLD是否、以及如何影响OBI感染者发生发展为HCC。机体代谢相关疾病的重要标志是存在神经酰胺(ceramides)的异常分布与积聚,ceramides是细胞鞘脂代谢的核心分子,由神经鞘氨醇长链碱基与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组成,其合成以在细胞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开始的从头合成途径为主:在限速酶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PT)的作用下将L-丝氨酸和棕榈酰CoA缩合为3-酮基二氢鞘氨醇,再还原为二氢鞘氨醇。二氢鞘氨醇在6种神经酰胺合成酶(ceramide synthase,CERS)的作用下合成二氢神经酰胺。每种CERS同工酶对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有不同的优先选择性和不同的组织分布(见表1),进而合成不同脂肪酸链长度的二氢神经酰胺,最终在去饱和酶(desaturase,DES,由DEGS1编码)的作用下,合成含有不同脂肪酸链长度的多样的ceramides。肝脏细胞的ER是ceramides代谢的主要细胞器,异常产生的ceramides是刺激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内源性“危险信号”,可通过激活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加重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进展。肝细胞的ER既是HBV组装形成完整感染颗粒并分泌的场所,同时也是ceramides合成的主要细胞器。许多OBI的发生与HBV的PreS突变体感染有关,可导致ER功能异常。本论文分析探讨了 HBV的PreS突变体感染对肝细胞ceramides代谢的影响,以及ceramides是否会及如何影响OBI发生后HCC的发生发展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与结果:1、血清HBsAg阴性HCC患者的肝细胞储留HBsAg,含有复制活性的HBV。根据实验室前期工作,回顾分析了 1823例在国家癌症中心确诊的经组织学证实的HCC,其中血清 HBsAg(-)并 anti-HBc(+)和 anti-HCV(-)但 HBV DNA(+)的 HCC 236例。从中抽取了 35例患者的外周血和肝组织样本进行分析,包括HBV的PreS-S区序列测定,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BsAg与肝细胞ER的共定位分析。发现上述血清HBsAg(-)的HCC患者在肝组织样本中均存在HBsAg的表达,主要在HCC癌旁的肝细胞中检测到,肝细胞ER中有HBsAg的储留,而在HCC癌组织很难检测到HBsAg的表达。HCC患者的血浆及癌旁肝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具有复制活性的HBV,而在癌组织中仅检测到6/35(17%)的组织存在有复制活性的HBV。同时,部分癌旁肝细胞存在脂肪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进一步分析发现,肝组织和外周血存在的HBV,其PreS-S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但不同HCC患者的序列存在差异。采用进化树的基因型别分析显示,所有样本HBV分离株均为C基因型,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Accession#MW422170:MW422204)。2、血清HBsAg阴性HCC患者的HBV在PreS-S区存在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导致HBV包膜蛋白空间构象改变。以GenBank中HBV C基因型(Accession#GU434374)为“准种”参考序列进行PreS-S区编码氨基酸比对,发现其中28条序列在HBV的PreS-S区,包括PreS1,PreS2和S区存在共180个位点的编码氨基酸突变,大部分突变改变了 HBV包膜蛋白(HBsAg)的氨基酸性质,发生了氨基酸极性和酸碱性的转变。进而采用RaptorX预测上述突变序列编码的HBsAg蛋白空间结构,观察到PreS区的突变使得HBsAg空间构象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3、PreS区突变导致HBsAg储留在肝细胞ER,使CERS和DEGS1的表达增加、促进ceramides产生。为进一步研究PreS区突变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从中筛选了 2条有一定代表性的PreS1突变体(E54K,V90A,G102R)和PreS2突变体(16-22delete,V32L,I42T)序列转染人肝细胞。在多种细胞系中均观察到PreS区突变造成了 HBsAg在ER的储留,引发ER应激反应。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 LC-MS/MS)分析细胞内ceramides含量,与未转染HBV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HBV质粒的细胞中ceramides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转染了 PreS突变体的肝细胞。上述转染HBV质粒的肝细胞中CERS2、CERS6和DEG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转染HBV质粒的肝细胞,尤其是转染PreS突变体的肝细胞。棕榈酸处理细胞模拟脂超载,CERS2、CERS6和DEGS1转录水平以时间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与未转染HBV质粒的细胞相比,C16 ceramide含量在转染HBV质粒的细胞中升高了2倍,在转染PreS突变体的细胞中升高了5倍,棕榈酸处理进一步增加了细胞内C16 ceramide产生。4、肝细胞内异常增加的ceramides在肝细胞释放的HBV蛋白共同刺激下,激活巨噬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用C6-ceramide和/或HBV蛋白(HBsAg和HBcAg)处理小鼠腹腔炎性巨噬细胞或用棕榈酸处理PreS突变体转染的HepG2细胞收集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小鼠腹腔炎性巨噬细胞,通过检测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发现异常增加的ceramides在HBV蛋白共同刺激下活化了 NLRP3炎症小体,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5、高脂饮食增加HBVPreS突变质粒转染小鼠肝组织ceramides产生,促进小鼠HCC进展。对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化学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癌变,6周龄时尾静脉高压注射前述获得的2株代表性HBV PreS突变体,8周龄开始给予高脂饮食,持续5周。观察发现高脂饮协同HBV感染促进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的浸润。高脂饮食在肝细胞感染HBV,特别是感染PreS突变体后,肿瘤负荷增加,促进HCC进展。与未注射HBV质粒的小鼠相比,HBV质粒注射的小鼠肝组织C16 ceramide含量增加10倍,高脂饮食饲喂后,HBV质粒注射的小鼠肝组织C16 ceramide含量进一步增加,特别是PreS突变体质粒注射的小鼠肝组织C16 ceramide含量增加了15倍。6、抑制ceramides从头合成途径或阻断IL-1β活性延缓HCC进展。对2周龄雄性C57BL/6J背景的Alb-1HBV小鼠(HBsAg在肝细胞ER持续储留)腹腔注射DEN诱导肝细胞癌变,从8周龄开始给予高脂饮食,持续13周。部分高脂饮食小鼠腹腔注射myriocin或IL-1β中和性抗体。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在肝组织已经存在肿瘤前体细胞或肿瘤细胞时,能够协同HBV感染加速HCC进展。肝细胞内异常增加的ceramides在肝细胞释放的HBV蛋白共同刺激下,激活肝脏浸润的巨噬细胞上NLRP3炎症小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加重肝脏炎症。抑制ceramides从头合成或阻断IL-1β活性能够延缓HCC进展。小结:HBV的PreS突变体转染导致HBsAg在肝细胞ER的储留促进肝脏ceramides尤其是C16 ceramide的产生。异常增多的ceramides可能通过激活肝脏浸润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加重肝脏炎症,在肝脏已经出现肿瘤前体细胞或肿瘤细胞的情况下促进HCC进展。在有效的抗HBV治疗基础上,靶向ceramides的产生,尤其是C16 ceramide的产生,或阻断ceramides的作用可能是延缓HBV感染者HCC进展的有效策略。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影响着全球临床工作,疫情的爆发常会引起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如不及时控制血压会加重患者靶器官损伤,进一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但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尚缺少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STEP研究的7394例60-8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手机App收集患者家庭血压的纵向数据,比较武汉地区(n=283)和非武汉地区
研究背景: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是一种寄生于人体皮肤及粘膜的机会致病菌。白念珠菌通常是无害的,免疫系统可以有效的抵御它的入侵,然而,对于免疫抑制患者,白念珠菌是致病菌。随着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加,超过一半的浅表和系统性念珠菌病是由白念珠菌引起。因为白念珠菌的真核属性和对治疗药物的抵抗,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为了开发针对更多特异治疗靶点的药物,需要深入的研究白念珠
mRNA可变剪接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mRNA可变剪接在肿瘤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患者预后及治疗疗效等,但关于mRNA可变剪接在肿瘤演变过程中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BUD31首次被报道在酵母菌的内含子剪接及mRNA成熟中发挥作用,其功能障碍导致酵母菌特定基因的mRNA成熟受损和基因表达下降,影响着酵母菌的发芽增值和细胞形态
第一部分IBS-D患者临床症状、病理生理学异常与粪便胆汁酸的相关性探究背景:胆汁酸(Bile acids,BAs)是一类重要的代谢产物,对肠道动力、分泌等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亦可能诱导内脏敏感性增高,近年来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predominantdiarrhea,IBS-D)相关的研究中逐渐引起了关注。但目前我国内地尚缺乏IBS-D患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是以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降低以至于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为表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终末状态。而病理性心脏重塑是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除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外,细胞外基质沉积及炎症反应备受关注。Meprins是一种锌指金属蛋白酶,在以往的报道中
第一部分 不同类型衰弱评估工具对社区老年人不良结局预测价值比较研究目的:比较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FP)、FRAIL量表和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对长者友善社区老年人不良结局的预测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7月-9月北京市某长者友善社区≥75岁参加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老年人进行评估,分别使用FP、FRAIL量表和FI评估是
背景与目的肝癌发现时绝大多数已是中晚期,丧失了手术切除或完全消融的机会,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最常用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在TACE治疗之前或治疗过程中如果能找到用于预测或监测TACE治疗疗效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进行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
第一部分中国皮肤科医生对人工智能态度的网络调研背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应用,皮肤病学是一门基于形态学特征来诊断疾病的学科,特别适宜发展皮肤病学的人工智能。我国已经开展了许多针对皮肤病的人工智能研究,并且许多人工智能产品逐步应用于日常诊疗活动中。然而,中国皮肤科医生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相关调查研究。目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国皮肤科医生对于人工智能信息的
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形式严峻。了解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发热门诊在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其爆发,我国初期预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研究目的总结急诊科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组成,对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发热门诊在COVID-19疫情前后的设置变化和作用。建立病毒性肺炎人工智能预警工具
背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最重要的心肌细胞膜去极化阳离子通道之一。它决定了 0相动作电位的形成与幅度,心脏中的钠通道主要是SCN5A钠通道亚型(Nav1.5通道蛋白),由 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其中SCN5A基因编码合成Nav1.5通道的α亚基,α亚基决定通道的生物物理功能,β亚基起辅助调节通道功能作用。SCN5A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心房肌、心室肌及蒲肯野氏纤维,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蛋白。心脏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