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物布局的川中丘陵区土壤钾素平衡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钾素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由于“重氮轻钾”的施肥习惯、川中丘陵区土壤钾素偏低等多种因素,土壤钾素普遍呈亏缺状态。准确估算钾肥力并计算土壤钾素平衡是实现区域内精准施肥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域钾肥高效利用的关键。本文以川中丘陵核心区遂宁市射洪市为研究区,通过作物生长期内的多时相Sentinel-2卫星影像提取研究区主粮作物布局。同时基于实地土样采集及室内化验分析,采用地统计学法探讨研究区三种不同提取方法下土壤有效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基于当前作物布局下的土壤钾素平衡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 GIS软件将研究区进行250 m×250 m格网化,同时提取格网内环境因子及土壤钾素平衡量,利用SPSS软件探究土壤钾素平衡与人口密度、道路长度、海拔、坡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影响区域内土壤钾素平衡的控制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水稻、玉米两种作物由于作物生长周期不存在重叠,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分析其在作物生长周期内变化规律进行决策树分类,能有效实现两种作物种植面积的提取,提取面积分别为9705.22 hm~2和16147.55 hm~2,精度分别为89.36%和87.16%。油菜与小麦两种作物生长周期相近,以NDVI作为唯一划分特征量不能有效的进行分类提取。通过对比分析五种含红边波段在内的植被指数:改进叶绿素吸收比值指数(MCARI)、倒红边叶绿素指数(IRECI)、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RENDVI)、红边叶绿素指数(CIre)、叶绿素色素简单比值植被指数(PSSRa),两种作物以MCARI指数区分效果最好。通过NDVI结合MCARI构建分类规则,提取的油菜与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5443.56 hm~2和17414.04 hm~2,精度分别为87.85%和84.65%。(2)研究区土壤速效钾(AK)、缓效钾(SAK)与最大量有效钾(MAK)含量分别在28.63-124.14 mg/kg、298.55-969.33 mg/kg及224.89 mg/kg-1207.65 mg/kg之间,且0-20 cm土层中土壤钾素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中其含量。Arc GIS地统计分析表明,土壤钾素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0-20cm层土壤钾素由于田间管理而表现出一定的均一性,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涪江周边含量高于其他区域,研究区中部土壤钾含量高于南北部分乡镇。20-40cm层土壤钾素空间变异以结构性因素影响为主,三种钾素块金效应均低于0-20层土壤。(3)研究区基于作物布局的土壤钾素平衡在-187.22 kg/hm~2至101.81kg/hm~2之间。土壤钾素表现为盈余的像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乡镇,考虑到本研究未考虑畜禽粪便等来源,研究区东部乡镇田块土壤钾素应处于基本平衡或少量亏缺水平,而西部其他乡镇以亏缺的田块分布为主。以乡镇区划分析区域土壤钾平衡,各乡镇钾平衡总量在-90.47-17.91 t之间,多呈不同程度亏缺状态。以金家镇亏缺总量最大,其次为涪西镇亏缺量76.9 t。乡镇单位面积钾平衡表现盈余仅有文升、青岗、东岳、青堤、大榆、太兴六个乡镇。(4)土壤钾素平衡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钾素平衡与格网人口密度、道路长度、海拔、坡度及地形起伏度等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区域道路长度、海拔、坡度及地形起伏度等对土壤钾素输入、土壤钾素输出有显著影响,地形复杂的区域土壤钾素输入、输出量更低。而人口密度与土壤钾素输出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钾素输入量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与本研究统计的田间施钾量为乡镇范围内的相同作物平均值,平滑了居民点密集区周边农田的钾素输入。
其他文献
研究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灌浆及秆-穗-粒脱水的影响,对于川中丘陵区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四川省中江县文堂村开展,分别于2017年设3个玉米品种(正红6号、仲玉3号、郑单958,分别记为ZH6、ZY3、ZD958)、5个种植密度(5.25、6.00、6.75、7.50和8.25万株/hm~2,分别记为D5.25、D6.00、D6.75、D7.50、D8.25)和2个氮水平(
学位
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农田氮肥利用效率低,氮肥经NO3-淋洗和氨挥发损失量大是导致区域水、土、气质量退化的重要原因。我国过去针对紫色土农田氮肥去向、环境影响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还缺少依据紫色土氮转化特性的针对性调控措施。为此,本研究基于对紫色土氮转化特性的认识,以四川石灰性紫色土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性地制定氮转化调控措施(生物硝化抑制剂MHPP、脲酶抑制剂NBPT、生物
学位
城市化快速发展,城郊农用地利用方式大幅度改变,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封存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调节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本文从城市化驱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角度,探究了稻麦轮作、稻蔬轮作和园林用地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物理保护有机碳变化。选用1–2mm大团聚体进行氧等离子体低温灰化处理,模拟田间自然氧化过程,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强度,揭示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封存机制及其对土地利用
学位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土壤板结、肥力退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研究开发具有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功能的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有重大意义。根瘤菌是存在于土壤中、专性好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将大气中的氮转变为植物可利用的化合态,为豆科植物提供营养,是生物固氮中固氮效率最高的体系。因此,
学位
烟草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为世界首位。据统计每生产100kg干烟叶,需从土壤吸收9.88kg钾,分别是氮、磷吸收量的1.35倍和3.5倍。土壤钾素供应强度、供应容量等容量/强度(Q/I)参数既可以了解土壤短期内能为植物所提供的速效钾养分,也能评价土壤钾的长期供应状况、潜在平衡容量,据此给出土壤钾素养分管理与钾肥施用建议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凉山烟区典型生态区(德昌、会东
学位
茶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长期植茶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发生改变,并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产生影响。粒径大小不同的团聚体影响着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效性,了解茶树品种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对指导茶树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角度出发,以种植于川西低山丘陵区茶园土壤的4个茶树品种(福鼎大白、川茶3号、川沐217、川农黄芽早)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各茶树品种土壤团聚体
学位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多,危害大,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使园林植物美化城市环境和给人带来美感的意义不再存在。如何减少园林植物害虫发生,为人们提供相应的害虫识别和防治方法,这对于科学管理园林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正确识别害虫种类是害虫防治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了一套可以在手机上运用的园林植物害虫识别系统。初步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显著性
学位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须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光也是植物生长调节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幼苗见光后,光敏色素PHYB被激活,结合于乙烯信号关键元件EIN3蛋白上,会间接抑制了乙烯信号的传导,而外源添加乙烯可以诱导磷饥饿响应基因表达,显著上调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所以可以推测光信号通过PHYB加快EIN3降解,抑制乙烯信号的传达,下调根系酸性磷酸酶基因的表达,即光强负向调控植物
学位
土壤颜色作为土壤最醒目的物理特征,是判断成土环境、土壤发育程度及土壤肥力的重要依据。四川紫色土分布广,面积大,生产力高,其特殊的土色是其区别于其他土壤的显著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土壤颜色与土壤理化参数有极为重要的关系。本研究利用现代色度学理论和测色仪器,开展紫色土及紫色岩色度特征的客观、定量研究(色度指标包括色调H、明度V、彩度C、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弄清紫色土及紫色岩的颜色特征,确定紫色
学位
生态系统是生物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自然整体,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不过因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各类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导致生境破坏、土地流失、植被减少、气候异常,大幅降低生态系统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发各种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向好发展。所以科学的规划和界定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环境保护屏障,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