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跨境资本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金融体系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形成了新的格局,其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愈加复杂。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为资本管制政策的改革和创新注入动力,在资本管制的实际应用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资本流动急剧增加的规模和日益复杂的结构,资本管制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旦国内外形势发展巨大的变化,跨境资本流动必然会产生剧烈且大规模的变动,届时我国的资本管制体系能否维持经济与金融系统免受冲击便难以预料。另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国际金融领域的焦点,国内外对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尚存争议,并且现有研究鲜少以资本流动的组成结构为目标来分析资本管制的作用和效果。因此,研究我国资本管制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资本流动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先构建了我国资本管制强度指标,后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在指标构建过程中,本文通过改进IMF的基于法规的衡量方法,梳理了我国自1998年至2019年各季度各类资本管制相关的政策法规,构建起我国资本管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分为两步,先从静态角度分析,以我国1998年到2019年四类资本账户项目(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流动)的资本管制强度和各类资本双向流动的季度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分类资本管制与不同资本流动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从动态角度分析,以我国1998年到2019年总体资本管制强度和各类资本双向流动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国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资本流入管制对其他投资更有效,对股权投资影响较小。第二,资本流出管制对其他投资和债券投资更有效,对直接投资无影响。第三,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短期内有效,长期效果逐渐减弱。第四,对资本流出管制的效果不如流入管制。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论给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包括寻求高效的政策组合、灵活运用管制政策、加强对直接投资的监管和金融科技助力资本流动管理。
其他文献
当前,城投债因与地方债务间的紧密联系被社会所关注。在疫情防控的短期冲击以及发展新基建的长期规划下,政府有动机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财务支持力度,间接推动城投债规模的扩张。本研究有助于探索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新思路,对于防控债务风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在文献梳理中,主要分析了“城投债发行的区域异质性”和“政府对城投债发行的影响”,发现已有文献对政府和城投债发行间关系的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村信用社,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之需要,从2011年以来迅猛发展,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是2014年之后,农村商业银行迅猛的发展势头却慢了下来,快速扩张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当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省农村商业银行为目标对象,评估其2014-2019年的经营效率并探究影响该效率的相关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基于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效率论,
本文基于2017年以来我国陆续推出的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研究了企业异质性特征如何影响其减税效果。本文对增值税税率下调的“价格效应”和“税负效应”展开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应的五个异质性假说。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7年—2019年的数据,对上述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税率下调”对额外增值税负担较高的企业、主营基本税率业务的企业和中间投入率低的企业的减税作用更强,体现为“税负效应”;
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低效率的金融体系严重抑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对金融系统的需求发生了改变,金融供给不足、金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发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数字金融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地发展。以支付宝、微信支付、花呗、白条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金融服务已经深入中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但近年来房市和股市有大量资金来自于这些“类信用卡业务”套现,这种监管套利无形中推动了资产泡沫的形成,极
在地方政府发债趋严的大背景下,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成为有效的资金补充方式,规模增长迅速,而随之暴露出的债务风险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城投债的规范发展能有效拓展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但当前城投债定价存在总体偏低且地区异质性不明显等问题,难以准确反映地方风险,不利于地方政府对债务成本的合理预估,也不利于城投债市场的长远发展。对此,本文引入周小川行长提及的“金融生态”概念,
当今世界各国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贸易国家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其贸易地位,这种地位往往会对其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近年来,复杂网络学科的出现对研究关系型贸易数据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中国作为G20成员国中的一员,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机械产品贸易大国,分析G20总体机械贸易演变情况并识别中国在G20集团中的角色地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和G20国家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贸易、投资经营、工程承包等步伐加快,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我国跨国企业的足迹。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境外出现违法违规、商业贿赂、职务舞弊等案件不断增多,对企业自身带来大额的财务损失和声誉损毁之余,甚至对企业后续合法生存构成了值得警惕的重大风险隐患。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对外政策频繁变动、全球贸易政策不稳定、全球产业链重构、境内外对公司合规经营要求不断提高的的大背景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种极端形式的长期贫困,是减贫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大挑战。在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背景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是我国下一步减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利用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机会,通过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来探究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教育对
服务贸易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影响重大,全球经济服务化已是必然。随着世界经济合作的加深,各国选择缔结区域贸易协定以对彼此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加以规范,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因此,探究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深度对服务出口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着眼于对外政策,首先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现状,将中国签订的三大亚太地区服务贸易协定的
投资作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重要动力,已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环节,探究双边投资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对我国双边贸易关系建立、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从国家战略来看,符合我国现阶段双向投资同贸易出口有效互动,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为中国加强国际合作和投资促进提供政策建议。第二,从产业升级来看,面对新型贸易壁垒,作为国家强盛重要基石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重构性”冲击,通过双边投资提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