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在双酚A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中的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BPA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影响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发现BPA暴露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相关分子指标的表达,从而减少小鼠胚胎着床的数量。子宫内膜蜕膜化是胚胎着床的关键限速步骤,在人体中,蜕膜化受甾体类固醇激素的周期性调节,发生一系列分子生物学转变。组蛋白修饰的波动在其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调节蜕膜化过程中基因的转录激活或抑制。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LL1是主要介导H3K4me3修饰的酶,发挥基因转录激活的作用,其在子宫内膜蜕膜化中的功能未知。EZH2介导的组蛋白H3K27me3甲基化修饰,抑制基因的转录激活,已被证实其表达降低参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蜕膜化转变。这两种组蛋白H3K4me3和H3K27me3修饰可在靶基因启动子区共同发挥作用,在功能上相互制衡,维持基因稳态。而组蛋白修饰容易收到外界环境因素或激素水平的干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BPA暴露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这一部分将研究组蛋白修饰异常是否参与BPA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的过程。方法:1)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醋酸甲羟孕酮(MPA)和双丁酰环磷腺苷(db-c AMP)联合处理诱导细胞蜕膜化的同时,分别加入0p M、10p M、100p M、1n M、10n M、100n M、1μM、10μM的BPA处理细胞,观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形态变化,同时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蜕膜化标志分子HOXA10、PRL、IGFBP-1的表达,以及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LL1、EZH2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2)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蜕膜化过程中BPA不同浓度(0p M、10p M、10n M、10μM)处理后,细胞总H3K4me3和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3)CHIP-q PCR检测BPA暴露后,蜕膜化关键基因PRL、IGFBP-1、HOXA10启动子区H3K4me3和H3K27me3的表达水平。4)在BPA处理的基础上,加入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Western blot检测MLL1、EZH2和HOXA10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体外蜕膜化激素诱导使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变为钝圆、类似上皮样的细胞。加入10n M或10μM BPA后,细胞未见明显蜕膜化转变,仍保持长梭形,未蜕膜化的细胞形态。在蜕膜化过程中,随着BPA浓度逐渐升高,其对MLL1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MLL1的活性显著降低。同时BPA暴露增加了EZH2的表达,其非活性形式p-EZH2的表达降低。蜕膜化相关基因HOXA10、PRL和IGFBP-1的表达在不同浓度BPA处理后均下调。2)当BPA浓度为10n M和10μM时,细胞总H3K4m3蛋白的荧光强度降低,而细胞总H3K27me3蛋白的荧光强度升高。3)蜕膜化过程中BPA暴露后,HOXA10、PRL和IGFBP-1基因启动子区H3K4me3的修饰水平降低,而H3K27me3的修饰水平升高。4)BPA暴露降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MLL1、HOXA10蛋白的表达,增加EZH2蛋白的表达,而使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可逆转BPA对MLL1、EZH2和HOXA10的影响。结论:BPA暴露抑制MLL1介导的H3K4me3修饰,增加EZH2介导的H3K27me3修饰,从而使基因的转录倾向于抑制状态,降低蜕膜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目的:反复移植失败已成为辅助生殖技术中阻碍妊娠率提高的棘手问题,子宫内膜是否具备良好的容受性接纳胚胎着床是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大量的调控分子和基因表达变化参与到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建立、子宫内膜蜕膜化这一精密调控的过程之中,深入研究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发生机制尤为重要。第一部分的研究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BPA暴露可通过调控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LL1和EZH2的表达,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说明两种组蛋白修饰酶在蜕膜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实EHZ2的表达降低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的转变过程,但MLL1在蜕膜化作用机制中的研究尚无报道。MLL1主要介导组蛋白H3K4me3修饰,可促进基因的转录激活,其对HOXA基因家族具有广泛的调控作用,HOXA10、HOXA11等基因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分子。MLL1分子上还具有甾体类固醇激素受体结合位点,可能与激素信号的传导有关。MLL1是否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和容受性建立的过程中接受甾体激素信号的调控而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部分将对MLL1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方法:1)收集反复移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和正常对照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利用免疫组化、RT-PCR技术检测内膜组织中MLL1和HOXA10蛋白和m RNA水平的表达。2)培养人原代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系,用MPA和c AMP单独或联合处理,检测MLL1、HOXA10、PRL、IGFBP-1、总H3K4me3的表达水平。3)在蜕膜化处理过程中加入MLL1抑制剂MM-102,RTq PCR检测HOXA10、PRL、IGFBP-1表达的变化。4)利用si RNA技术,沉默MLL1的表达,检测蜕膜化过程中PGR及其靶基因Hand2、STAT3、FOXO1、HOXA10 m RNA表达变化。6)Co-IP实验检测蜕膜化过程中MLL1是否作为共同作用因子与ER相互结合。5)CHIP-q PCR实验检测蜕膜化过程中MLL1和ER在PGR基因启动子区ERE/Sp1位点的结合情况,以及沉默MLL1后,对ER在PGR基因ERE/Sp1位点结合情况的影响。结果:1)在正常对照组,分泌期子宫内膜中MLL1的表达与增生期相比增加,而RIF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MLL1的表达与增生期相比未见明显改变。RIF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MLL1的表达与对照组分泌期相比显著降低。HOXA10与MLL1的表达趋势相似,且分泌期子宫内膜中MLL1与HOXA10的表达呈正相关。2)MPA和c AMP联合处理诱导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后,MLL1、HOXA10和总H3K4me3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蜕膜化标志分子HOXA10、PRL和IGFBP-1m 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3)使用MM-102抑制MLL1的功能,可显著抑制子宫内膜蜕膜化相关基因的表达。4)si RNA沉默MLL1的表达,可导致蜕膜化后PGR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并影响PGR的靶基因Hand2、STAT3、FOXO1、HOXA10的表达。5)蜕膜化过程中,MLL1与ER蛋白的结合增加,MLL1可能作为ER的共同作用因子,参与ER对靶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6)CHIPq PCR检测发现ER和MLL1可共同结合于PGR启动子区ERE/Sp1位点位点,而沉默MLL1的表达会降低ER在PGR启动子区ERE/Sp1位点的结合,影响ER对PGR的转录调控。结论: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LL1可响应蜕膜化激素的诱导,其作为ER的共同作用因子参与调控PGR基因的转录激活,影响蜕膜化过程中PGR信号通路的传导,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和内膜容受性建立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9例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评分、腹腔压力、胃肠黏膜pH值以及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2组干预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胃潴留及死亡情况。结果:
期刊
目的 分析老年鼻饲患者于护理期间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其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6~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鼻饲干预的80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营养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2组在护理后的前白蛋白、总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同组护理
期刊
巨噬细胞作为母胎界面的第二大类免疫细胞,依据激活状态的不同,可分为M1型和M2型,两种亚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平衡对于正常妊娠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极化异常可能引起子宫血管重构不足和滋养细胞侵袭不良,最终导致流产、先兆子痫和早产的发生。绒毛膜外滋养细胞作为胎盘微环境的重要细胞组分之一,在胚胎着床和妊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侵袭不足可能影响母胎对话的建立,从而导致流产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母胎界面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人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最致命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放疗及替莫唑胺化疗。但GBM患者即使接受标准综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仍只有14.6个月。GBM治疗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
学位
第一部分糖尿病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时钟基因振荡和HDAC3表达情况目的通过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探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心肌损伤的程度以及对时钟基因振荡和HDAC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reptozocin,STZ)60mg/kg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
学位
目的:肿瘤是人类生命的重要威胁,其微环境又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免疫逃逸提供了条件。现阶段,尚不清楚肿瘤微环境中哪些因素,对于肿瘤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对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进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不同进展速率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区别,是十分有意义且必要的。本研究拟先采用小鼠来源4T1细胞与BALB/c小鼠,研究进展速率不一致肿瘤微环境细胞组分差异,根据结果选取细胞标志物,采用GEO数据
学位
<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奔腾而来的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更是一条文化精神长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做好黄河沿线的非遗保护传承工
期刊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脓毒血症诊断标准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T)、心率(H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率(N)、血小板计数(PLT),并检测炎症因子TNF、IL-6、IFN-γ,IL-4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的T、
期刊
为实现方斑东风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本文在对石莼、脆江蓠、线形硬毛藻、针叶蕨藻和总状蕨藻五种大型藻类的净水效果进行比较后,筛选出效果最好的石莼并进一步开展了不同藻体密度的净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除总状蕨藻外,其他四种大型藻类均能极显著降低水体中的NH4+-N、TN-N、PO43--P和TP-P含量(P<0.01),各指标120 h去除率均可达56%以上,其中石莼的净化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藻类,对水体中N
期刊
研究背景: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已被发现与某些肿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相关,然而,这种相关性在鼻咽癌中尚未见报道。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循环肿瘤细胞与鼻咽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我们确定了循环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并确定了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患者核型与治疗效果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我们收集了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用免疫荧光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