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农”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农村面貌都获得了快速进步和重大变化。但是,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众多不足。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乡村旅游作为世界范围内一种现代新型旅游模式及载体,是推动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艺、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农民自身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人群,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景为特色,联合进行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综合效应十分显著。同时,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加快新型城镇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对密切城乡产业关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解决乡村居民就业、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2011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下发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2011—2015)》,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2013年5月31日,山东省乡村旅游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指出乡村旅游建设需以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城镇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统筹规划和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合作社为载体来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依托文化旅游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品牌和精品,同时,针对现有的各类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及服务,包括厨房用品、食材、卫生等方面建立统一标准,为山东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本论文采用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典型案例的调研考察学习和实证研究,文献梳理研究和理论逻辑推演等方法手段,力图揭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点和适宜性,为解决山东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智力支持,为推动山东乡村旅游科学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对策。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涵盖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主要思路、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总结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为乡村旅游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包含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界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用于阐述指导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向。第三部分为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包括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层次制约因素的分析等。第四部分为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在实现对山东有关地区乡村旅游合作社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沂水泉庄镇政府主导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第五部分国内外先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借鉴。主要对国外、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以及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综合分析,特别是总结归纳各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独特资源优势;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的有益经验等。第六部分为优化提高山东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典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山东省自身的乡村农业优势和文化资源特征,给出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注重分类管理指导,打造具有特色发展模式;加强产业组织平台建设,建立乡村旅游合作机制;加强科学规划编制、防止破坏性开发建设;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注重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以及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方面,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深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