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鉴于研究者本人在产业界人力资源领域服务近六年,深刻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所投入的成本;此后在中山大学的两年学习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切身体会到高等院校在市场化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所处在的两难处境——既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又能保持高校学术自由和大学理念。为此,本人选择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为题,通过了解未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趋势以及目前对历届毕业生表现的评价,分析不同类型用人单位之间的不同看法,并在对比二者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作者希望通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作为一个“引子”,推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运行机制和实施规划。 本研究在理论上,为高等院校管理人员掌握目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提供高校改革建议以及为其他研究者今后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均提供了客观依据;在应用方面,也对于高校改革方案的实施、广东省高教政策的制定,以及促进工商界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基于上述背景与动机,本研究主要以广东省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共计回收322分有效问卷。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主因子及单向方差分析,所获得的结论如下: 1、毕业生的可迁移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快速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要、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策略性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工作绩效的综合素质。 2、毕业生的个性特质比知识能力更重要。个性特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主动性、自制力、理性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等等特质,并影响到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压力感、领导行为和工作绩效的某些方面。 3、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相较不同类别的用人单位,政府机关对所学专业的重视程度较低。 4、标识毕业生“品牌”的因素对其就业具有不确定的影响,而“经历”是就业中颇有助益的辅助因素。相较不同类别的用人单位,企业对毕业生“品牌”的要求最低,而对“经历”的要求较高。 5、用人单位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基本满意。 6、毕业生的价值观引起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敬业精神和就业心态亟待改善。相较不同类别的用人单位,企业对毕业生的价值观的满意度最低。 7、对比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结构中均涵盖了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可迁移能力)和个性特质,尽管具体项目有所出入,但总体上是相符的。不同的是,中国研究中还包括对毕业生的价值观和所学专业的考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德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较高。 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高校相应的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