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战争,寻找“家园”——弗雷得里克·亨利和《永别了,武器》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的代表作,是一部著名的反战小说.小说的主题是描写帝国主义战争以及战争给青年一代在肉体和心灵上留下的永久性创伤.该小说自1929年问世以来,国内外诸多评论家对小说,尤其对小说的男主角弗雷得里克·亨利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对亨利这一角色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逃跑主义者,利已主义者,亨乐主义者,消极主义者,实用主义者等等.而另外一些人却认为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在"重压下保持优雅"的海明威式的英雄.该文并不评判亨利是个正面人物还是个反面人物,只是通过对他的行为和情感的心路历程做个分析,了解得知他更是一个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家的寻常百姓.而另一方面,该文揭露出一个隐藏在小说中的事实,那就是海明威在他内心深处也在像亨利一样寻找着"家园".该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扼要介绍作者以及小说的相关情况,然后回顾对小说男主角——弗雷得里克·亨利的不同评价.由于《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小说,可以说小说中的亨利就是作者的代言人.海明威借亨利之口表达自己对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对整个人生的态度.因此亨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与海明威自身的阅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他的战争经历和爱情故事甚至其父母对他童年的影响.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促使亨利和海明威去寻找"家园"的根源.第二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其包括三个小节.第一节展现亨利寻找"家园"的过程.第二小节是关于亨利找到了他的"家"——他的爱人凯瑟琳·巴克莱.但亨利对她并非一见钟情.第三小节是亨利最终失去了他的"家",因为凯瑟琳死于难产,作为"家"的象征——孩子也死了.第三章介绍雨在亨利找"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且对结尾处雨的意义从宗教角度提出新的看法.雨声就像一首副歌从未停止,一直到凯瑟琳死在医院的病房里.第四章是结论部分.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家,亨利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普遍的人.读者接受他不是把他作为小说世界的英雄而是作为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普遍一员,因为发生在亨利身上的一切同样也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快乐着亨利的快乐,悲伤着亨利的悲伤.亨利的悲剧不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整个人类社会.因此不管是生活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的人们都会从中得到重要启示,有战争的地方没有家和幸福可言.
其他文献
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运用语言实施各种言语行为的语言功能观.它由最初研究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句子发展到应用于语篇分析.该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英国商贸电子邮件
本文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莫瑞森的两部作品:《宠儿》和《天堂》。 首先,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内涵及其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源流。指
期刊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蔬菜栽培》相关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所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系统性的探讨了高职院校目前所开展的《蔬菜栽培》课程,详细阐述了这门课程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语界教学研究的关注点从研究如何教转移到研究如何学,涌现出大量的从学习者角度进行的外语教学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学习者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
政治辩论作为西方政治话语的重要部分,通常会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在线直播,他由辩论双方向国内外公开发表,宣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所以政治辩论被政治家们视为有力的武器,政
期刊
该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该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以及全文的框架结构.文章首先列举了一些从语言学层面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进而指出从文化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介绍了虚拟技术的特点 ,开发了基于虚拟技术的电磁轴承控制系统 ,研究了电磁轴承 PID控制的 3个控制参数 ,给出了 PID控制参数的选择方法及其控制仿真结果 ,证实了该控制方法
在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和四级测试进行改革的关键形势下,该文参考传统的学业测试,提出在精读课堂教学中采用综合学业测试方法,把CET-4良好的测试标准作为课堂评估标准,并且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