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办法。但是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引发了诸如生态、环境、能源等危机。受西方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影响,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生产力困境在我国也有一定的表现和影响。如何能够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力困境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紧迫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要求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矛盾无法解决,因此其生产力无法实现科学发展。从总体上说,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约束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对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认识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着我国生产力发展。克服这些不利条件实现生产力科学发展就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只有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研究生产力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实践上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随着人类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能源、环境等困境问题,这些问题呼唤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身需要发展和完善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现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时代条件所限制,他们更多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现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不可能做出深入的研究,而社会主义建设又需要对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是力图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进一步继承和深化。
  研究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必须要先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为了满足生存就必须进行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活动,而这就需要获取能量。自然界一方面给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同时承担净化人类各种废弃物的功能。但是自然界不能自动满足人类的所有需要。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对自然界进行变革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就需要有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同时服从于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进程和人的生命进程。只有这样生产才能继续,人的生命进程才能持续,自然界发展也才能持续。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不是要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背景。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要求生产力发展要走一条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发展之路。人的需要是生产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自然环境不能直接产生适合人所需要的食物、衣服、住房、车子,人类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变换自然环境,以使之更符合人的要求,从这点来说,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人的需要。而人生活在客观物质世界之中,客观物质世界决定、规范和制约人的需要的满足:客观物质世界决定需要的产生及其内容,规范着需要的发展方向,制约着人的需要满足的方式及可能性,从这点来说,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也即具有合规律性。生产力只有同时满足人的要求又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够顺利发展下去。反之,如果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目的和规律的背离,单纯强调人的需要满足而置客观规律于不顾或者单纯强调客观规律而不考虑人的需要,这样的生产力发展都不具有持续性,因此也就不具有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我国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表现。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力发展内外部的结构失调,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满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使生产力发展动力不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落后生产力制约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我国生产力发展困境根源在于:从功能上有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导向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原因;在生产力发展动力上存在着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的倾向,造成人民群众物质需要满足的滞后性;在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上强调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量的叠加,忽视质的提升是生产力质量不高的原因。
  所谓生产力科学发展就是要科学地处理生产力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科学知识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的含量,提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作用,一方面要在处理生产力发展各个环节中强化科学方法的应用。
  当前,解决我国生产力发展中人的需要满足的滞后性、人与自然环境紧张以及生产力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要科学地处理好三个关系:其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二要处理好生产力驱动力问题,其三要解决好生产力内部要素之间结合关系问题。为此就要做到三个转变:首先要处理好人的生命过程、社会的生产进程和自然演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即在人、社会、自然之间建立起循环机制;其次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量由资本、技术进步转变到以人的需要为核心,资本、技术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再次,生产力科学发展就是要使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由物的结合为主向知识结合为主的转变。只有实现人的生命进程、社会的生产进程和自然演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协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发展的统一,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解决过程。在生产力发展动力上,只有实现以人的需要为核心,技术发展、资本驱动要与人的需要相协调,三者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生产力发展中人的需要满足长期之后的局面。解决我国生产力质量不高必须通过提升生产力质的结合方式,加大科学技术含量推动生产力发展由单纯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是根本。
  生产力科学发展需要条件有四:首先树立科学生产力发展观是前提;其次生产力内部要素的整体协调是基础;第三,制度建构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外部保障;第四,改革创新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关键。
  我国确立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了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制度。这些为我国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对生产力科学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成熟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转向为我国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对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六十年来,我国在实践探索中正在逐步认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渐走上生产力科学发展之路。六十年来我国对生产力科学发展探索有过诸多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时期对于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没有能够揭示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这一时期探索中的科学发展问题为后来我国形成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理论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时期对于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的经验性认识主要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虽然实践中提出了生产力的中心地位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毛泽东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教训就是:否定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使生产力的发展失去了规律性的制约;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数量忽视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导致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质的提高;知识分子问题的摇摆导致生产力科学发展的质量无法提升;离开先进生产力去发展生产力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使生产力的发展既不合规律也不合目的,离开国际交往的生产力发展最终会丧失其先进性,等等。
  邓小平时期对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科学性认识逐渐确立。邓小平时期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的认识主要贡献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的突破,重新确立生产力标准摆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提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知识分子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江泽民时期生产力发展科学性认识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所有制认识上的深化,提出了所有制要以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判断标准,这是对生产力发展外在机制认识上的成熟。其次在党的文件中完整表述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生产力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这标志着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成熟。第三,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道路,揭示了落后国家转变为先进国家的关键,从而找到了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这标志着对生产力科学发展道路的认识在逐步成熟。
  自胡锦涛以来,我国对生产力科学发展科学性认识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了生产力科学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生产力科学发展路径的全面深化;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价值取向关系。
  总之,经过六十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对生产力发展规律性认识,逐步找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科学发展的道路,从而为我国今后生产力科学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可靠的保证。
其他文献
摘要:变电站投运前,相位是否正常将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本篇通过工作实践,对于研究新站相位的线路连接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关键词:变电站;相位;验证1、新变电站启动前,首先要保证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接线。电压互感器是反映次级电压的方式。电压互感器二次接线的校正是进行相位校验的前提。为保证该点的二次施工和验收,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工作:(1)电压互感器极性的测量与验证测量范围应从变压器本体到室内电压互感器控制板终端。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变压器一次侧点极性法,测量结果必须
期刊
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亡,关系着党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完成。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挫折提醒人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承担着坚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面临着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对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提出了新的更高
《东铭》《西铭》为张载现存著作的一部分,《东铭》原名《砭愚》,《西铭》原名《订顽》,后经程颐改名为《东铭》《西铭》。历来研究偏重于《西铭》而忽《东铭》,造成《东铭》文献上的混乱与思想研究上的不深刻。本文试图通过对《东铭》《西铭》文献及思想的梳理,明确张载二铭的文本,对二铭的思想作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张载同时代及后期思想家对二铭的诠释,分析二铭在张载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影响,从侧面探讨宋
学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不仅注重理论创新,而且十分重视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毛泽东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推行者。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科学精神和实践要求。邓小平、江
积极的入世精神、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自觉的担待意识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可以概括为“名教之乐”或“内圣外王”,这是历史上的儒者们所追求的理想。但是儒家思想之所以是思想是因为它不仅有理想,而且还有理想赖以依托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则是儒家思想家们所普遍选择的用来证明他们的理想的超越性的切入点,儒者们希望通过将人事与天道相联系的方式,来证明儒家伦理理念的永恒性与超越性,《中
学位
民间信仰是一种为中下层民众所接受并信奉的具有一定民族性、地域性的具有一定宗教性质的信仰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正统宗教不够发达的传统农村地区中,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作为民间信仰中重要的文化载体的宝卷,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讲唱艺术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对于了解元、明、清时代中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具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几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给政治哲学和政治哲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关系和正义问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研究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今国际政治的发展状况。现实主义者一直强调主权国家是国际交往行为的主体。但是,国家总处于一种国际无政府状态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安全困境”的深渊。理想主义者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相信通过发挥道德的作用能够建立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作为传统的理想主
20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得高雅文化屈从于商品生产逻辑,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并逐渐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这种现象已也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对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的反思。法国的理论家们则着手进行着对大众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批判,他们想利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来对大众文化中的符号进行分析和解码。反观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史,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如下结论
莫里斯·迈斯纳是著名的现代中国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是国外“毛泽东学”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毛泽东的思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民粹主义倾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学术影响,以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和鲜明的个性表达而著称。本文介绍了他的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性于史上本就是一个诉说不清的话题,虽有诸多思想家不断投身其中,但由于人性自身所具之特性,因而难有彻底解决之可能,此正是其恒久魅力之所在。  往昔,诸学者一谈及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论,莫不以孔、孟、荀之“三段论”为要,且易以善恶之伦理范畴来界定之。然,随着上博简、郭店简诸出土材料的重见天日,再加上其中存有对于人性的新阐述,故而,近年来,诸学者便以此材料为基础与依据,对于先秦儒家人性论展开了新的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