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除烧结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催化剂担载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气中NO的治理目前主要采用燃烧后烟气脱氮技术,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NH3为还原剂)应用最广。本文在课题(脱除烧结烟气中氮氧化物应用技术研究,尹蓝,2007)已有结论的基础上,针对工业中试,对其中催化剂的制备技术部分进行深入探索。  考虑到工业中试颗粒催化转化器的压力降很高,由于压力波动或运行期间催化剂体积收缩,或其他机械因素会使催化剂颗粒流动,易产生沟流,而且催化净化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会造成催化剂磨损严重。所以舍弃已有结论中的颗粒状TiO2而采用蜂窝状堇青石为试验载体,而结论中自行研制的活性成分NaV6O15不做调整。  陶瓷蜂窝载体的比表面积较小,涂覆活性氧化铝涂层5%~15%后,其整体活性成分的负载量,负载效果均较无涂层载体为佳,载体预处理能提高载体的各项性能指标,对比发现,20%的草酸溶液沸煮处理2小时的载体较适合后续的各级负载试验。  以硝酸铝(Al(NO3)3·9H2O(A.R))和尿素为原料,按1:12的摩尔配比,当溶质与溶剂质量比在25%-30%左右时,制备铝溶胶。此条件下蜂窝状载体的孔道可以很顺利的被胶体填充,物料的使用率最好。铝溶胶的制备温度要求90~100℃的持续加热,在胶体初步形成后再加热3min即可。  经实验选择,蜂窝状载体于胶体中浸渍15分钟后取出陈化,于100~120℃之间加热烘干6个小时,重复此过程五次后,再在480—520℃培烧2.5小时,即可获得物化性能较好的涂层,该过程的一次负载量在4%左右;  活性组分负载工艺,以草酸:偏钒酸铵为原料,按1:1的摩尔配比,在沸水(100℃)的条件下制备浸渍液;蜂窝载体在水浴(60℃)条件下,浸渍于活性组分溶液中,直至蒸干。该过程的一次负载量在3%左右。由于V2O5位于催化剂表面才能更好地起到催化作用,因此,采用浸渍法依次在载体表面负载硅酸钠(Na2SiO3·9H2O)和V2O5。
其他文献
[目的]从第一人称代词视角对比分析中外学者医学SCI论文作者身份构建策略的异同和变化趋势,为国内学者了解国际学术社群写作规约的最新变化提供借鉴.[方法]建立时间跨度为30
SUS430铁素体不锈钢某些性能与奥氏体不锈钢相近,甚至更好。但是,由于SUS430铁素体不锈钢含碳量较高,在热加工和冷加工中容易形成不利于成形性的α织构,常规轧制又很难提高其
咸淡水过渡带是指在地下含水层的咸淡水之间因水动力弥散作用而形成的盐分浓度过渡带,咸淡水驱替过程中伴随着离子交换和矿物溶解沉淀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它会引起地下水水质和
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领域,焚烧处理方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的目的,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实现资源化,即实现能量的回
西泉眼水库作为哈尔滨市的备用水源地,在保障省会城市的供水安全上意义重大。而由历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可知,西泉眼水库存在富营养化的可能,但目前尚未对其水质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
原位合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制备技术。与外加增强体的复合材料相比,原位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采用高温固-液反应法,以KBF4、K2T1F6和K2ZrF6
本课题研究哈尔滨餐厨垃圾综合处置工程将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并综合利用,从源头切断泔水喂猪以及地沟油非法生产的供应链,餐厨垃圾经资源化综合处理年产沼气量1095万m3/a,其中年自
自20世纪60年代Brooks和Taylor发现中间相以来,中间相制品以其优越的性能引起各国研究工作者和企业的普遍重视。由中间相分离制备的中间相炭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炭材料,在航空航天、机械密封、电火花加工、冶金模具和核石墨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方法与原料不同,导致中间相炭微球的微观结构、形貌和晶体结构变化很大。对于中间相的形成机理,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融并生长理论与基本单
采矿、冶金、电镀等工业生产中常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废水,进入到河流等水体中后会对水体环境和生物体带来严重危害。近年来,我国重金属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吸附法因其高效、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在处理重金属污染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快速、高效的合成具有高吸附容量、良好稳定性且适合现场施用的螯合纤维吸附材料,对开发一种行之有效的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置技术,高效应对突发性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聚丙烯腈
随着印染废水处理难度的提升和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难以满足达标排放要求,亟需研究开发新型有效的物化处理工艺。对此,课题组通过前期研究提出了臭氧/微电解工艺,并初步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处理效能和应用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印染废水的治理以及臭氧/微电解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模拟染料废水和实际废水进行小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