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磁转动和手征转动是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中新的运动模式,并成为当今核结构研究中的两个热点。S.Frauendorf等人用平面的TAC(倾斜轴推转壳模型)和非平面的TAC模型以及粒子转子模型对原子核的磁转动和手征转动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预言在A≈100区的奇奇核中也存在这两种转动特征。2004年,在A≈100区的104Rh中发现了第一例手征二重带,本文选取104Rh的相邻奇-奇同中子异位素106Ag作为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转动和手征转动是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中新的运动模式,并成为当今核结构研究中的两个热点。S.Frauendorf等人用平面的TAC(倾斜轴推转壳模型)和非平面的TAC模型以及粒子转子模型对原子核的磁转动和手征转动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预言在A≈100区的奇奇核中也存在这两种转动特征。2004年,在A≈100区的104Rh中发现了第一例手征二重带,本文选取104Rh的相邻奇-奇同中子异位素106Ag作为目标核开展对磁转动带和手征二重带的寻找。实验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用束流能量为60MeV的熔合蒸发反应100Mo(11B,5n)106Ag布居106Ag的高自旋态。实验靶100Mo的厚度为2.5mg/cm2,并带有11mg/cm2的Pb衬。实验用15个HPGe探测器组成的γ探测阵列,探测反应中产生的γ射线,共记录了约130x106个两重以上的γ-γ符合事件,离线将符合数据反演成对称的Eγ-Eγ两维能量矩阵和非对称化的DCO矩阵。采用基于PC-Linux的RADWARE软件对上述两维矩阵进行开窗谱分析,建立能级纲图。本工作发现了106Ag 26条新γ跃迁,建立一条新的转动带,并找到正负宇称带之间的连接跃迁,对前人的纲图做了很大的修改与扩充,新的能级纲图主要由六条转动带组成。根据Nilsson单粒子能级、准粒子角动量顺排、系统学比较和转晕谱学布居规则和B(M1)/B(E2)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比较,对106Ag各转动带进行了组态指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106Ag核结构中存在的磁转动和手征转动现象进行了讨论。Band 1的组态被指定为πg9/2(?)υ[h11/22(g7/2/d5/2)],当hω≈0.6MeV时,有一对g7/2或d5/2的中子顺排,组态变为πg9/2(?)υ[h11/22(g7/2/d5/2)3]Band 1有如下特征:(1)它是△1=1的转动带;(2)B(M1)/B(E2)值比普通的电四极转动带大一个量级:(3)旋称劈裂近似为零或不存在旋称劈裂;(4)角动量主要来源于价核子角动量贡献。这些特征都说明band 1为磁转动带。使用TAC模型剪刀机制的半经验公式提取了价核子相互作用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符合的较好,也说明了band 1中价核子之间为剪刀耦合机制。106Ag中band 3与band 4组态被指定为πg9/2(?)υh11/2,理论上按照πg9/2(?)υh11/2组态计算的B(M1)/B(E2)值很好的再现了从实验中的提取值,这说明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组态。band 3与band 4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它们是两条具有相同宇称、且在14(?)左右接近简并的两条△I=1的转动带;2)旋称劈裂S(1)=[E(1)-E(1)]/21随自旋平滑变化;3)B(M1)/B(E2)值随着自旋的改变出现明显的奇偶摇摆效应,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相位。在A≈100区,奇自旋的值低于偶自旋的值。这三点特征与A≈100区104,106Rh、100Tc的手征二重带特征相一致,说明这两条带可能是手征二重带。此外,还对目前手征二重带研究中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系统学研究发现102,104,106,108Ag的πg9/2(?)υh11/2组态带能级能量呈现下述规律,随着中子数增加,相同自旋态能级能量减小的规律,这可能是由于中子数增加而远离N=50闭壳,使集体性增强而造成。还将A≈100区πg9/2(?)υh11/2组态带旋称反转进行了系统学比较,认为旋称反转可能是由于p-n剩余相互作用引起的。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包含轻核反应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数据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Iwamoto-Harada模型建立了非稳定核5He在预平衡发射中的预形成几率公式;核数据应用研究是建立了入射中子能量到20MeV的16O和19F以及中子入射能量到30MeV的16O的包含了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轻核的双微分截面数据对于核工程应用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方法,国
本论文阐述了在统一的Hauser-Feshbach和激子模型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轻核反应理论,并且应用这种模型方法计算和分析了20MeV以下中子诱发10,11B和6Li反应的全套中子数据,建立了20MeV以下10,11B和6Li包含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特别是应用改进的LUNF程序在更新的模型参数下对5He在中子诱发10,11B反应中的发射做了细致地讨论。轻核双微分截面数据在核工
本论文在相对论平均场的框架内研究了核物质对称能的软化对有限核基态性质和巨共振的影响以及砹缺中子同位素的形状共存。对称能和它的密度依赖性对远离β稳定线的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核,天体物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对核物质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不是很清楚,甚至在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的取值也不是很确切。我们在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中,采用包含有混合的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项的拉格朗日密度,它可以“软化”对称能,但不会
少体问题在核物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几十年来,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少核子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利用各种现实核子—核子(N-N)势(如CD-Bonn,Paris,NijmⅠ和Ⅱ等),在很大程度上理论计算已经能够较好地再现各种几何条件下的三核子(3N)反应的实验数据。尤其是中子与氘核(nd)反应系统,由于没有库仑力的作用,可以得到严格的Faddeev方程的精确数值解。最近
本论文基于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对重离子熔合势垒和熔合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系统地研究了超重核合成中的入射道静态势,在静态势的研究中主要突出了两点:库仑势垒和俘获势阱。从这两点出发研究了合成相同复合核262Sg的18个反应体系的静态势。发现从对称体系到不对称体系垒高逐渐降低,俘获势阱的宽度与深度也越来越强,给出了质量不对称度与静态势垒高
中子星内壳层是核天体物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其组成结构和超流性质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内壳层的微观结构可以看作由Wigner-Seitz晶胞组成,而Wigner-Seitz晶胞由丰中子核及包围着它的稀疏、近似均匀的中子气体构成。关于内壳层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Negele与Vauterin[4]选择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密度,利用Hartree-Fock方法,得到了每种密度下满足β
在高温高密度的天体环境中,丰质子不稳定核的质子俘获反应率可能接近或超过其β+衰变的速率,在爆发性氢燃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如何确定这些天体物理重要反应的截面对于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直接测量是最可靠的方法,然而由于天体物理感兴趣能区(p,γ)反应截面极小(只有nb-pb量级),不稳定核束流强度较低,所以直接测量非常困难。因此,通过间接测量方法研究不稳定核的(p,γ)反应截面十分重要。
随着核工程的发展,对核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积分实验是核数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评价核数据的检验。长期以来国内缺少自己的对评价数据库检验的积分实验,因此本论文所涉及的积分实验是国内一项重要的填补空白的研究工作。9Be是核聚变研究中的重要核素,由于具有较高的(n,2n)截面,可以作为中子倍增材料,还可以利用9Be提高产氚率,因此对9Be数据的检验在聚变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于9Be的
为了寻找新的负热膨胀材料,深入探讨负热膨胀机理,研究其基本物理性能,本文利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Y2-xErxMo4O15与Y2-xSmxW3O12两个系列,并利用常温X-ray粉末衍射、高温X-ray粉末衍射和热重分析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及热膨胀等一些物理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合成了系列新型稀土化合物Y2-xErxMO4O15(x=0.0-2.0)。通过X-ray粉末衍射实验研
最近,在研究中子诱导的轻核反应总中子出射的双微分截面理论中,预平衡反应中5He发射的可能性被揭示了出来。确立5He发射的可能性以后,为了在理论上描述5He的预平衡发射,便需要给出5He预平衡发射的双微分截面理论公式。基于“pick-up”机制,利用计算d,t,3He,α等复杂粒子预平衡出射双微分截面的理论方法,把它推广到用来描述不稳定核5He的发射,建立了描述预平衡反应中5He发射的双微分截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