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b5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蜈蚣藻药材为蜈蚣藻科植物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 C.Ag.的干燥藻体,具有清热解毒、驱虫等功效。蜈蚣藻的生物活性成分中,多糖是其主要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抗病毒,抗细菌等多种活性,而小分子物质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福建宁德产的蜈蚣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蜈蚣藻小分子物质的抗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多糖成分及其抗凝活性,为综合开发利用蜈蚣藻资源提供了基础性研究资料。   本论文通过MTT法,对蜈蚣藻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进行了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石油醚部分在浓度为500μg/ml时,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率达到90%以上。其次,对MDA-MB-468细胞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也非常强,其抑制率均达到85%以上,并且,石油醚萃取部分的对Hela细胞和MCF-7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把石油醚部分作为重点分离对象,研究其化学成分。   应用硅胶、反相硅胶ODS-A、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十六烷酸、3-β-5-烯-胆甾醇、大黄素、24-乙酰泽泻醇A、25-脱水泽泻醇A、泽泻醇A,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本论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蜈蚣藻粗多糖的提取条件,确定了蜈蚣藻粗多糖的实验室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100℃,提取时间2h,提取3次。该条件下蜈蚣藻多糖的得率为52.1%,多糖含量为66%。   蜈蚣藻粗多糖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凝胶色谱柱层析分离得到蜈蚣藻多糖的3个组分GFP05、GFP08和GFP15,再经过Scpharosc CL-6B葡聚糖凝胶柱对蜈蚣藻粗多糖进行纯化,得到GFP05、GFP08和GFP15的精制品,3个组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呈单一对称峰,表明均为均一组分。   采用了还原水解法测定GFP05、GFP08和GFP15的单糖组成、硫酸钡比浊法测定硫酸基含量、HPGPC测定其分子量,验证3个均一组分与前期研究组分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分离纯化得到的3个均一组分的GFP05、GFP08和GFP15分子量依次为:6.6×104、8.41×104和1.26×105,其单糖组成和硫酸基含量与前期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该组分均为所需组分。   本论文对蜈蚣藻粗多糖及其各均一多糖GFP05、GFP08和GFP15的抗凝活性做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蜈蚣藻粗多糖及其均一多糖GFP05、GFP08和GFP15都能够延长凝血时间CT;有明显抑制小鼠尾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P<0.001);对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从“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来看,职业院校存在缺乏自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纷繁复杂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加大.而大学阶段是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时期,新奇的大学校园,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社会竞争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充分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挑战,
本文从文件档案管理的现状出发,重点论述了建立在信息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规范之上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并提出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是实现文档一体化
该测金仪主要用于岩金矿坑道或野外露天现场直接测金,不需刻槽取样,且对含大颗粒金的矿石,测量矿样的代表性较好。开采中使用该仪器,能即时了解凹凸不平的金矿石品位,确定开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从本实验室早期合成的一系列新的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衍生物中筛选出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化合物,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进步,经济型连锁酒店更加关注长远可持续发展,与有实力的大酒店竞争中层客源,提出针对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7天连锁酒
公用电话亭是一座城市必备的公共设施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由昔日广受市民喜爱到目前的无人问津。公用电话亭的设计者,应该勇敢承担起改变产品本身的责任,公用电话亭作为公共
本文以项目教学改革和兽医技能人才培养为背景,基于家畜外科手术学课程及其特点分析,设计项目驱动的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式学习策略.通过构建项目知识模块体系、
在培养下一代职业工匠的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建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标准.院校建筑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可以分别从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两方面创新改革探索.高职院校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