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班诗学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明末清初虞山派诗论家冯班的诗学体系中选取两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思索和探究。第一章从歌行的角度来研究冯班的齐梁、晚唐诗学观。对于冯班上溯齐梁、下及晚唐的诗学倾向,学界已多有论述。本文认为,在冯班的诗学体系中,齐梁和晚唐并非两段孤立的诗学传统,而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冯班从声律角度定义“齐梁体”,指出晚唐存在一些受齐梁诗风影响的诗人,在此基础上又明确指出温庭筠、李商隐二人与齐梁诗风之间的联系。面对齐梁诗与晚唐诗人的齐梁体创作,冯班更多地学习后者。本文从歌行这一体裁来考察冯班诗歌与齐梁、晚唐诗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冯班歌行在赋题,重体物,轻抒情的创作方法上与齐梁、晚唐的乐府歌行一脉相承。而其歌行描摹物象的穷形尽相,以三平调来创造富有乐府特色的声律美的创作方法更接近于中晚唐歌行。此外,本文发现,温庭筠、冯班二人的歌行皆有意识地使用将自然物比作坚硬人工物式的比喻,如“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翠叠远山云簇簇,龙鳞冷滑铺寒玉”等,以此来创造怪奇的风格,这与他们对李贺的自觉学习有关。本文认为,这类比喻的怪奇风格是本体——柔软、空灵的自然物与喻体——坚硬、滞重的人工物之间极强的不整合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冯班的近体诗则倾向于将自然物比作柔软人工物以创造柔美的诗境,这与其歌行体所用的比喻相反,却与齐梁间诗人的比喻类型一致。这在另一层面上证明了冯班与齐梁、晚唐诗风之间的联系,说明冯班的齐梁、晚唐诗学观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自觉贯彻于其诗歌创作中的。本文第二章讨论冯班的“比兴说”及其影响。学界一般将虞山诗派的比兴说属诸钱谦益,本文通过考察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与钱龙惕《玉溪生诗笺叙》发现,钱谦益首次在著作中论及李商隐诗歌的比兴特质不会早于顺治五年(1648),这比冯氏兄弟倡言比兴晚了将近十年。冯班的比兴说建立在他对性情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李商隐诗歌的学习之上。冯班的比兴说刻意推远诗歌中的寓意,而注重比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价值,将情志寄寓在具体的事件或情景之中,它要求的是形象之美、蕴藉之美,而非露骨的议论或激越的情感。冯氏之所以倡导比兴,亦是针对钱谦益所倡导的宋元诗风而发,力图以含蓄蕴藉的比兴来纠正宋元诗派末流直口骂詈的弊端。冯班的游仙诗、咏物诗、咏史诗创作皆体现出比兴特质。他还效仿李商隐创作了一系列意境朦胧、寄托遥深的无题诗。冯班以比兴说阐释李商隐的无题诗,且说诗态度较为客观、平允。冯班的比兴说影响了朱鹤龄的《李义山诗集注》,吴乔亦承冯班比兴说撰《西昆发微》,认为李商隐无题诗皆为令狐氏而发,寓有政治寄托。这种阐释方式虽失之穿凿,但也进一步提高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地位,使无题诗和香奁艳情诗从此判然两途。在李商隐无题诗的接受史上,冯班所倡导的比兴说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他文献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本文在概括企业文化及旅游饭店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服务"为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的旅游饭店企业文的构建思路和构建模式。
变分不等式作为变分原理的主要推广,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经典的变分不等式理论已被大量地用于应用数学、优化控制理论、力学与热学、线性与非线性规划、经济与金融
<正>古代有一种名叫“封泥”的器物,它虽不属印章,却与印章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只是与印章的质地以及作用有所不同而已。所谓“封泥”又名“泥封”。古时,人们为了保密需要封缄
介绍了在英国爱丁堡第42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得大奖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设计内容。该方案通过对儿童安全的重新诠释,以北京菊儿胡同为载体,希望由安插在胡同中的
在海上货物运输中,运输双方可能并不签订书面运输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依据提单来判断承运人与托运人,识别运输法律关系的主体。提单签发是使提单法律关系得以发生行为。 本
分析了原SW-130/8型收排线机存在的牵引传动、收线路径、收线张力的控制、排线方式、收线与排线速度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采用S轮增加收线张力,恒线速收线,步进电机数字
幼小衔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幼儿对小学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源于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小衔接教育的平稳过渡,是幼儿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倘若得不到
目的: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快速测定砂仁中水分。方法:采用减压干燥法测定砂仁样品中的水分,用标准归一化法和二阶导数法同时对光谱进行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行为进一步升级,消费者倾向在不同的渠道间跨越来完成整个购物流程,同时,在国家促进线上线下整合相关政策意见的推动
提起耿飚,人们都不会忘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身经百战,东征西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的赫赫战功;可能有人不记得,这位往昔的风云人物,也曾为中国的外交事业